「椿」是一種喬木,由於葉片碧綠,鮮嫩清脆,具有獨特的香味,故稱「香椿」,是深受國人青睞的春季佳蔬;《莊子‧逍遙遊》介紹過它:「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萱」則指使人忘憂的萱草,又名金針花、忘憂草、諼草……等;「萱草」在中國是象徵母親,古時候遊子在遠行之前,會在母親居住的北堂,種植萱草供母親欣賞,希望她能忘卻思子之愁,以表孝心;如《詩經‧伯兮》所說:「焉得『萱草』,言樹之背。」
「椿萱」用來比喻父母,因為古人稱父親為「椿庭」,稱母親為「萱堂」,據「藝苑←言」考證,這個語詞起於元朝。不過翻開唐代牟融〈送徐浩〉一詩,已有:「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可見「椿萱」的出處應該更早。
無論如何,「椿」不可誤寫成「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