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霧山椒魚成體。
圖/陳進發
台灣的山椒魚最早被發現是在二十世紀初期,但是因為數量稀少,所能得到的資料並不多,牠們的生活史一直是一個謎。
目前台灣的山椒魚總共有五種,包括觀霧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台灣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和南湖山椒魚,而觀霧山椒魚因為是在一九九六年於觀霧山區第一次被發現,且由於牠的體型、體色和其他地區的山椒魚有明顯的不同,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新種。
山椒魚又稱小鯢,屬於兩生綱有尾目小鯢科,和屬於大鯢科的娃娃魚是遠親,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中國東北、韓國及日本。生物學家判斷,牠們是在冰河時代南移到台灣來,但是冰河消退、氣溫升高後,牠們便往高海拔的山區去尋找避難所而殘留下來,成為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所以,在亞熱帶的台灣還能看到山椒魚,實屬珍貴!
有鑑於觀霧山椒魚的珍稀性及對環境變遷的啟發性,更為了讓這種曾經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儸紀時期就已經出現的活化石,能夠繼續生存在這個地球上,自二○○四年起,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進行觀霧山椒魚的影像紀錄,以作為環境教育推廣之用。不過由於牠們的行蹤隱密、數量稀少,想看到牠非常不容易,更遑論是要拍攝紀錄片。因此在資訊稀少、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又面臨觀霧地區颱風和土石流的侵襲,我們前後歷經了三年的時間,最後終於解開觀霧山椒魚神秘的生命密碼,也為保育觀霧山椒魚建立更多的基礎資料。
根據我們這幾年的調查發現,觀霧山椒魚身體全長可達約十公分左右,尾巴一般較短狀而略扁,背部體色為全黑,全身布滿細小的白點,像是黑夜中的繁星點點;而台灣其他地區之山椒魚,身體背部的顏色則為褐色、黃褐色或紅褐色。在冬天的繁殖季節裡,雄性山椒魚和雌性山椒魚會不約而同的進入水中繁衍後代,這時牠們身上的繁殖斑就會顯得格外明顯。
通常山椒魚一次可產下一對形狀像豆莢的膠質囊,我們一般稱它為卵夾。而每個單囊中的卵數並不一定相等,各約有四到十五顆卵。從現有的野外觀察記錄發現,台灣的山椒魚雙親似乎都有護卵及護幼的行為,這是極為特殊的習性,牠們將卵產在石頭下或洞穴中,並且寸步不離的照顧著卵,使其不受黴菌感染、水分不散失,並保護其不被天敵捕食等等,真的是非常辛勞。
當卵孵化成幼體後,會先在水中生活,牠有明顯的外鰓,但四肢可是長全的;到了夏天,等牠的外鰓退化之後才真正地變態完成,爬上陸地,躲在潮濕陰暗的環境裡覓食。牠們通常喜歡棲息在高山地區的溪流附近,白天躲藏在石頭或枯木底下,晚上才出來活動,所以我們不太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牠們的頭部很有力,可以隨時鑽進土裡找尋食物,最愛吃的是土壤內的無脊椎動物,如鼠婦、步行蟲、蛞蝓、蛛蜘及蚯蚓等。自然界中的天敵為高山上的蛇類、鼠類、台灣獼猴以及在森林底層覓食的雉雞類,如帝雉及藍腹鷴等。
當聯合國對於地球暖化效應,持續發出對全球可能造成衝擊的警訊之際,生活於觀霧地區的冰河時期孑遺物種觀霧山椒魚,也正面臨滅絕的危機。台灣是世界上山椒魚分布的最南界,在動物地理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山椒魚的存活也正反映著人類生存環境的優劣,因此棲地復育與物種保育的工作刻不容緩,也唯有我們願意付出心力,共同維護我們的大自然,讓人與物種和大自然共存共榮,一切的美好才能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