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珊珊和佑佑三個人坐在一起,有一天上課時,奇奇看佑佑轉頭,突然想捉弄他,就隨手拿走了他桌上的橡皮擦,並放進了自己的抽屜裡;一旁的珊珊發現了,覺得非常有趣,決定也加入行列,拿走佑佑桌上的一張便條紙。正當奇奇和珊珊還在享受得逞的樂趣時,佑佑發現自己的橡皮擦不見了,老師知道後,也立刻展開處理。
在老師的追問下,班上的孩子全都指著珊珊和奇奇,認為是他們兩個人拿的。回家前,老師還要求兩人,要在聯絡簿上寫下「我以後不再偷別人的東西」這句話,要求孩子要告訴爸爸媽媽。珊珊因為自己並沒有拿橡皮擦,所以覺得非常委屈。
放學以後,珊珊找到機會,忍不住對媽媽哭訴:「媽咪,我在聯絡簿裡寫了這句話,但是橡皮擦真的不是我拿的,是奇奇拿的,可是大家都說是我拿的;我們只是想跟他玩,我沒有拿他的橡皮擦,但是我有拿一張便條紙。」
珊珊媽媽聽了女兒的話以後,一方面相信女兒,一方面也擔心是女兒避重就輕,只講了片面之詞,因此,特地打了一通電話跟老師溝通,希望能了解實際狀況。
珊珊媽媽除了把女兒的話轉述給老師聽,也同時希望老師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盡量不要對孩子用「偷」這樣的字眼,因為孩子若是無心的,心裡可能會受到傷害……。
可是,當珊珊媽媽跟老師這樣溝通時,老師卻回答媽媽:「這些孩子每次都這樣,在學校說一套,回家又跟爸爸媽媽說另外一套,怎麼不在學校說清楚呢!」聽到老師這樣的回答,原本想要尋求協助的珊珊媽媽,反而不知該如何回應……幸好隔天老師有做了處理,也請孩子另外在聯絡簿寫下「我以後不再跟別人開玩笑」。
從珊珊媽媽與老師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其實發現了一些隔閡並未完全釐清,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親師溝通的技巧不足所造成。
研究發現,好老師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溝通技巧應以「就事論事」、接納、傾聽孩子所說的話為主,並用自己的第一人稱來傳達「想說的訊息」,讓孩子能感受老師的同理心,如此將能達到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與和諧關係;對父母的溝通也是如此,若珊珊的老師能仔細聆聽父母的需求,以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就能知道父母真正的想法,以達到良好的共識。
記得有一次,我自己因為孩子有狀況,急著想找老師討論,但當時已經上課了,老師毅然的將我擋在門外,並用手勢提醒我電話聯絡;雖然身為母親的我有點被拒絕於外的感受,但仔細想想,我很慶幸老師這麼做,因為這表示老師堅持他的原則,對所有的家長都一視同仁,也不會因此而耽誤到其他孩子的學習權益。
可見,親師溝通真的有許多需要磨合與同理之處,希望大家能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