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有個孩子最近剛滿兩歲,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每次同事帶他出門時,都會教他穿鞋子的方法,剛開始,同事一邊幫他穿一邊耐心解說:「先把鞋子上的魔鬼氈撕開,再把腳伸進鞋子裡,最後再輕壓魔鬼氈,讓它黏起來就可以了。」圖/薛荷玉
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同事有個孩子最近剛滿兩歲,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每次同事帶他出門時,都會教他穿鞋子的方法,剛開始,同事一邊幫他穿一邊耐心解說:「先把鞋子上的魔鬼氈撕開,再把腳伸進鞋子裡,最後再輕壓魔鬼氈,讓它黏起來就可以了。」示範了幾次之後,她想讓孩子自己來試試看,於是鼓勵孩子:「今天你試試看,自己來穿鞋。」孩子順利做了第一個動作——撕開魔鬼氈;接著試著將腳放進鞋子裡,但試了很多次,就是無法順利地將腳放進鞋裡,之後,他就放棄了,還是要母親幫他穿鞋。
第二天,同事在孩子要穿鞋子時,刻意離開,讓孩子自己坐在鞋櫃旁練習穿。過了五分鐘,當同事再出現孩子面前時,孩子已經順利穿好了鞋子。同事給了孩子一個熱情的擁抱和真心的鼓勵,她看著孩子,拍著手說:「小寶貝,你好棒,你會自己穿鞋了!」
上個月,同事帶孩子到公園玩,在公園遇到一位三歲大的小男孩。小男孩的母親見同事的孩子熟練地玩著各種遊樂器材,羨慕地說:「妳的孩子真厲害,這麼小就敢玩這些遊樂器材,我看他平衡感很好,爬上爬下都不怕;哪像我兒子都三歲了,很多東西還都不敢玩。」
同事目光移到那位母親說的三歲小男孩身上,看見他正準備要爬溜滑梯的階梯,而在一旁的母親則是緊張地說:「你的手要抓穩,再爬上去呀!不是抓那裡,是抓這裡啦!」那位母親最後還是不放心,跟著小男孩一起爬到上面去。
小男孩想走攀爬架,那位母親的雙手還是緊緊抓著小男孩的手,並指揮他怎麼移動腳步:「你的右腳先走一步,左腳再跟著走;不是這樣,手要抓緊,身體不要晃動,你怎麼都學不會……算了算了,你還是不要走這個好了,太危險了!」那位母親最後把小男孩抱下來,小男孩滿臉挫折和憂傷,望著其他孩子開心玩樂的身影,他的眼神更孤單了!
引導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大人適時提供正確的示範內容,能讓孩子更快了解並學會新的技能。不過,即使提供了示範,每個孩子也都需要有獨自摸索學習的時間和機會,每個孩子摸索的方式和時間都不太一樣,有的很快就能學會,有的則需要花一點時間去思考和嘗試。但不管時間長或短,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必須做的就是陪伴和支持,不宜出現的是「過多的干預和教導」。
試想,當孩子專心在學習一項未知的技能時,耳邊卻不時傳來令自己分心及憂心的指導話語,他們如何專心去思考及學習?如果我們只是安靜地陪在孩子身邊,或是讓他一個人靜靜地去思考及摸索,他們就能運用既有的能力去學習新的技能,也能在這樣的摸索過程中,建立一個成功的經驗,去證明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一件事情。這樣的自信心對孩子來說,就是為下一個成功經驗做好最佳的準備!
心情小語:任何學習對孩子來說都是一項新的嘗試和學習,當父母耐著性子觀察孩子學習和摸索的過程時,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學習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