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有耐心,讓孩子自己摸索、學習新事物。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秋天是個適合全家出遊的好季節,帶著孩子到公園或附近的學校走走,都是很好的休閒活動。前幾天和朋友閒聊,談起最近帶孩子出遊的趣事,她講到許多孩子細微的進步和驚人的表現,聽了令人也跟著開心起來。不過,其中她提到一段祖孫間的對話,令人不禁感歎,在教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過多的教導和責罵」,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絆腳石!
一位年約四歲大的小男孩,第一次玩一種平衡類的運動器材,正處於摸索階段的小男孩,因為不熟悉玩法因而走的方式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在旁觀看的奶奶著急地說:「你笨死了!這個也不會!」另一位長輩看了,熱心的加入教導的行列,急著說:「先左腳,是先踩左腳,不對不對,這樣錯了……」小男生手足無措懸空踩在鐵架上,一臉無助求援的模樣,看了讓人覺得很不忍。兩位自以為是地在「促進孩子學習」的長輩,卻不知道過多的干擾和教導,不僅無法加快孩子學習的步伐,更會因此而減弱孩子學習的欲望!
孩子本身就有絕佳的學習能力,當他面對新的學習內容時,必須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這其中包含讓孩子觀察、體驗以及在錯誤中尋求正確的方式。當孩子伸出探索的手想去觸摸陌生的事物時,那是學習的開始。相同的,當那位四歲小男孩踩著和別人不同的步伐在遊玩時,那也是學習的開端,等他踩穩步伐時,他就會察覺自己玩的方式和別人不一樣,之後,他會學習自我修正,學習抓穩鐵架,讓自己保持平衡,學習讓自己踩出和別人一樣的步伐。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總是急著想看到孩子「立刻學會」某項能力,因而出手「干預」學習!我們都忘了當自己是小小孩時,多麼希望大人只是給予適時的提醒和引導。每個孩子學習的方式和時間都不同,身為孩子的父母,只有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才能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給予最適當的協助與支持。
心情小語:過多的干擾和不適宜的教導,會減低孩子的學習欲望,影響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