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過後十五日就是清明。這一天「氣清景明」非常適合郊遊踏青與祭祀先人,因此清明也曾被當成節日,政府曾將四月五日定為「民族掃墓節」。不過民間掃墓並不一定就在清明時節,像客家族群習慣於元宵節後「掛紙」(掃墓),也有人從春節起到農曆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任選一日掃墓。
談到清明大家會想到的一幅著名圖畫,就是北宋時期的宮廷畫師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窮張擇端一生心力完成,展現當時的首都汴京(河南開封)的社會風俗與風土人情。
〈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指的是清明時節,也寓有政治清明的涵義;「上河」的「河」,指的是「汴河」,「上」是動詞,也就是到河邊遊玩的意思;「圖」則是用絹布做畫布,以界尺做線描繪宮殿的界畫。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首都的繁榮,但卻不是一味歌功頌德,在繁華的背後,也畫出常民生活的現時風貌,甚至底層民眾的無奈。所以這幅畫完成之後,與當時的主流畫派不合,雖然宋徽宗以瘦金體書法親提「清明上河圖」五字,但主持編纂《宣和畫譜》的蔡京,並未將此畫收錄。
我們對張擇端雖然了解不多,但卻從蔡京的刻意排擠中,不難想像張擇端的人品正直,他就像蘇東坡與黃山谷般,不會因為畫作未被選入,而讓人忽視他的美好。歷來許多收藏家都將〈清明上河圖〉視為神品,且不斷有仿本、院本等畫作產生。
北宋被金人所滅後,孟元老寫了《東京夢華錄》追憶汴京的風華,也為〈清明上河圖〉做了最佳的解說,只是圖雖在,人事卻已非,而此後〈清明上河圖〉更在民間與宮廷間千迴百轉,很多人千方百計為了想得到這幅圖而用盡心機,但擁有者卻沒有什麼好下場,〈清明上河圖〉還差點被人當成廢材丟棄,現在存於北京故宮,算來也是它理想的歸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