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青年節,但這年頭青年節愈來愈不受重視,特別是在年輕人總是被批評是草莓族的當下。
不過,許多有關公益的活動,如反核、聲援樂生與昨天台北市政府拆除文林苑釘子戶,抗議都更條例不合理等,有不少學生參與,顯示台灣的青年還是很有活力、熱情,敢於對抗錯誤的政策,這樣的年輕人絕對不是草莓。
比起那些一天到晚檢討年輕人,實際上不知道要把台灣帶往那裡去的中老年人,台灣的年輕人可愛且真誠得多,或許有部分年輕人真的不怎麼樣,但中老年人中也有這樣的人,也就是說,每個世代都有人才與庸才。
我認為,近年有關年輕人草莓化的論述,多少和資本家有意藉此打壓社會新鮮人的起薪,企業不願承擔在職訓練的責任等有關,而且從社會演化來看,每個年輕世代想要勝出,都要設法擠掉上一個世代,上一個世代為了捍衛權益,也會設法打壓年輕世代,草莓化論述就在放大特定案例,並將之普及為年輕人共通特質下,成為打壓青年的武器。
其實,如果說青年草莓化應該被檢討,台灣有更多的中老年更需要檢討與反省,這些人不是曾賺大錢後來失敗,就是賺了錢卻不繼續投資研發產業升級,只想靠政府補貼繼續賺錢,甚至出走台灣。
遺憾的是,社會似乎只看見青年不好的部分,沒看到他們好的地方,最近的幾次抗議活動有青年的身影,讓我燃起了對台灣的下一代的希望,至少他們有膽識敢對政府說不,遂行公民不服從權利,這是許多大人不敢或已遺忘的力量,而這股力量是推動變革的重要能量。
因此,年輕人你們的熱血,是可以改變那些錯誤的政策,引導國家走向更好的境界。
羅沛文(新北市/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