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是一種情結,是一種精神寄託。從美學的意義上看,懷舊也是一種特殊的審美行為。尤其是古往今來的那些文化大家,他們把自己的懷舊情結帶入自己的作品中去,不但溫暖著自己,也感動著別人。已故著名畫家齊白石就是很好的例證。
「大翻陳案」是齊白石懷舊的具體體現,他在晚年曾不止一次地在其畫作的題詩中發出這樣的心聲。
如,在〈爬柴圖〉上題記「余欲大翻陳案,將少小時所用之器物一一畫之」;又在題〈稻草小雞〉中說:「餘日來所畫,皆少時親手所為,親目所見之物,自笑大翻陳案。」

這「大翻陳案」,即大畫少時所見之牧牛、拾柴、騎竹馬、打柴杈、釣小蝦、放風箏、編雀籠等等。就此還不肯罷休,在他的印文裡,懷舊情結也是頗為濃烈的,如有:「思持少年漁竿」、「歸夢看池魚」、「小名阿芝」、「故里山花此時開也」、「客中月光亦照家山」等等。它們的深切動人,也是不言而喻的。
齊白石少年時代放過牛,老年以後對幼時的放牛生活仍記憶猶新、念念不忘。因此,這些幼時的放牛情景,多次出現在他的詩畫裡。
〈牧童紙鳶〉是一幅極富童心的作品。蒼茫暮色,水牛向近岸游來,倒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回收紙鳶。作者在此幅畫上雖只題了一句詩:「牧童歸去紙鳶低」,但其懷舊之情結已可見一斑。在他的多幅有關牧牛的畫作中,那個額上一點硃砂,身上繫一個大銅鈴的牧童就是作者自己。
他在老年時期畫的〈牧牛圖〉裡,描述了他在故鄉湘潭縣杏子塢星斗塘牧牛的情景:「星塘一帶杏花風,黃犢出欄東復東;身上鈴聲慈母意,如今亦作聽鈴翁。」他在詩後注道;「余幼時嘗牧牛,祖母令佩一鈴。謂曰:『日夕未歸,則吾倚門;聞鈴聲則吾為炊』。」
原來,大師幼時深得祖母溺愛,每每出門牧牛,老祖母便倚門等候他回家。遠遠地聽到鈴聲,便知道孫子回來,一顆牽掛的心也就放下來了,便去預備飯菜。
看了畫,那鈴聲、那祖母移身進屋的背影,便在耳在目,催人淚下,這是多麼感人的親情。那麼溫馨,可讓人聯想起自己童年時的許多故事。
齊白石畫蝦,也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在一幅表現蝦的畫面上,畫有一株菖蒲,在菖蒲下有三隻蘆蝦戲水。他在畫上題詩記述了他在孩童時期用棉花作誘餌釣蘆蝦的趣事:「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圖文生動地再現了作者兒時採來棉花作誘餌釣蘆蝦的情景,童心童趣,以至頭髮全白了,也難以忘記。
齊白石還喜歡畫芭蕉,他畫蕉屋,與思鄉懷舊也有關。他在一首〈蕉窗夜雨〉詩中寫道:「欲種千株待兒時,故鄉迢遞得歸遲。蓮花山下窗前綠,猶有挑燈雨後思。」蓮花山是他故鄉的山,夜裡聽到雨打芭蕉的聲音,就想起了故園窗前的綠色,「悄然動容,思通萬里」,由此可見作者深深的懷舊之情。
白石老人在其古稀之年為他人畫了一幅〈霜燈畫荻圖〉,畫上題詩回憶道:「我也兒時憐愛來,題詩述德愧無才;雪泥辜負先人意,柴火爐鉗夜畫灰。」
原來,齊白石的祖父齊萬秉十分喜歡這個孫兒,自然對孫兒寄以厚望。就在齊白石四歲時的一個冬夜,冷風颼颼,在自家堂屋裡,祖父坐在爐火旁,而乳名阿芝的齊白石則偎在祖父懷裡,祖父在讓愛孫取暖的同時,還用爐鉗畫灰,教齊白石識「阿芝」二字,如此這般深情,作者在年老之後,又怎能不去懷舊呢?
齊白石的懷舊情結不但體現在兒時的遊戲、讀書、勞作和溫馨的親情中,還體現在對故鄉一草一木一物的熱愛中。譬如,獨腳凳是湖南鄉間農家自製的簡易小凳,農人在放牧或採茶時隨身攜帶,齊白石少年時代生活在鄉下,放牧時經常帶著獨腳凳,感情非淺。他曾作詩詠獨腳凳曰:「獨腳一個,散手倒臥,誰為扶持,自家穩坐。人間有此,何福能使,牧豕兒郎,採茶娘子。」
由此可見作者「大翻陳案」之不虛,只要是昔日的美好記憶,皆入詩入畫,從而喚起讀者的共鳴,不愧是傑出的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