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能替代親情 家庭是兒童初級社會化重要場所 直接互動降陪伴教養 才符合人性需求
報載根據兒福聯盟調查,有三成二的孩子在兩歲以前就開始接觸3C產品,更有高達六成的父母,曾以3C產品作為安撫孩子的工具,孩童使用3C產品出現低齡化、保母化與成癮化現象。

媒體將從電視、電腦,到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由「螢幕」陪伴長大的孩子,稱為「S世代」(SCREEN GENERATION),他們交友方式不再是面對面交談,而是以社群網站作為溝通媒介,將來全面「電子書包」化,各種大小螢幕是S世代最常注視的對象,取代真實的臉孔、書本及黑板。
因而,兒福聯盟提出「3C換3C」原則,也就是以陪伴、溝通及控制(英文都是C開頭)換3C產品,避免親職被3C取代。
家庭是兒童初級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但近年來因父母雙薪化、工作過勞等,往往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讓許多其他的手段來取代父母的功能,過去可能是請保母,或讓孩子自己看電視,而今則由3C產品取代。
3C產品的互動性功能,比電視強大且危險,電視節目畢竟經過篩選,且有專屬兒童頻道,3C產品則完全打破篩選與監管,孩子可透過網路看到全世界的資訊,包括傷害孩童身心發展的不良資訊。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父母讓3C產品取代自己,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來看,3C產品很可能取代父母,成為孩童的「重要他人」、「參考團體」,他們將以3C產品為師,甚至為父為母為友,更進一步拋棄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遁入網路虛擬世界。
不少學者專家便發現,今天的青少年愈來愈厭煩面對面的直接互動,即便兩個人同處一個空間,卻仍然用3C產品互動的情況普遍。
若從大眾傳播理論來看,因為電視的問世,讓不少人認為,電視新聞有報導的事件,才是真實生活發生過的事件,此一理論可套用在3C與人際互動間的關係,生長於3C產品環境下的孩子,甚至是被3C產品社會化的孩子,恐怕認為透過3C媒介的互動才是真實的,而此一扭曲的互動模式,未來恐怕會製造出另一種人類心靈。
3C產品固然便利,家長也樂在其中,但親情無法用科技取代,而不良資訊對心智還未發展成熟的孩子,會造成嚴重影響,最好還是由父母陪同使用,且讓3C產品成為生活教育的一環,而非全部,親子間的直接互動、陪伴、教養,才是最符合人性需求的社會化模式,切莫貪圖一時的便利,而讓孩子的心靈成長,被無法預期的科技扭曲。
呂晨純(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