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受到軍政府的控制,雖然許多國家的威權政體都陸續轉型為民主共和國,但緬甸軍政府卻始終能成功鎮壓國內的草根民主力量,使得該國的高壓統治仍是「現在進行式」。

值得慶幸的是,翁山蘇姬只有被軍政府軟禁多年,未被殺害,使得她仍有機會領導她所創辦的「全國民主聯盟」,繼續為爭取緬甸的民主自由政體而奮鬥。也因為翁山蘇姬被軟禁多年,難以跟外界接觸,導演只能從翁山蘇姬和她家人連結的角度切入。
翁山蘇姬曾在英國留學,她的先生是英國人,婚後住在英國,直到母親重病,她返鄉探視,剛好遇到緬甸人民走上街頭要求民主,遭到軍政府血腥鎮壓。在因緣際會下,翁山蘇姬被推舉出來擔任領導人,成立全國民主聯盟,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緬甸。
這段期間,只能由翁山蘇姬的先生帶著孩子到緬甸探望她,直到有一天,她先生連緬甸簽證都拿不到為止,軍政府的目的是想逼迫翁山蘇姬因思念家人而離開緬甸,這樣反對黨就失去了領導人,有利於當局瓦解反對勢力。
不幸的是,翁山蘇姬的先生得了癌症,隨時有可能過世,但緬甸政府依然拒絕發出簽證。同時暗示翁山蘇姬可以「自由選擇」出國探視家人,或是繼續被軟禁。除了宏觀的政治面,《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帶給觀眾另一個值得思索的課題是:回歸到一個個體的層面,身而為人的自由意志,可以在社會情境中發揮到什麼程度?
我們活在一個由各種層級體系架構起來的社會文明裡,一個女人,既是原生家庭的女兒,也是新婚家庭的妻子與母親,同時也是職業婦女,而翁山蘇姬是政治人物,偏偏活在一個威權統治的國家,身為反對派,使得她的處境更為艱難。
在這個矛盾的情境中,突顯出大環境的肅殺氣氛是如何地折磨人性。翁山蘇姬一旦出國,圓滿了自己的親情,卻無法再幫助人民爭取民主。一旦她留在緬甸,即可能永遠喪失家人的愛。
而翁山蘇姬選擇後者,犧牲個人,成就國家,這是她令人感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