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天生有獨立的個性,成貓為了求活維生,必須出外狩獵,因此,與自家的手足,早在母貓斷奶之時,便各自分飛。只有被飼養的家貓,才有機會與手足或貓媽媽一家團圓,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
這時,家貓中的公貓,會趁著磨爪或撒尿的機會,出現畫分地盤的行為,開始互相競爭。如果是接受結紮的公貓,消除了性徵後,這些針對同類地盤與競爭的意識會比較薄弱,但趨向飼主爭寵的心態,卻會隨著家庭中的成員多寡,而有強烈的反應。
不輕易被收買的貓,他們喜歡保持老祖宗的生活習慣,過著獨居的生活型態,但這並不表示貓不喜歡與人類作朋友,在貓的眼中,人類的存在比起與同類占地盤、爭獵物、求偶等棘手問題,人類顯得溫情、仁慈多多,這麼說來,通透聰慧的貓算一算,跟人類交友比較輕鬆,沒有威脅,且免除出外打獵的生死風險,又可以養尊處優,何樂不為。
因此,貓欣然走進人類的家屋,靠在溫暖的爐火旁,依偎在人類的懷抱裡,吃起熟食。他們唯一改變的是,他們將飼主當成親愛的貓媽媽,在飼主面前,孩子般的向主人撒嬌,如同子貓索求貓媽媽舐舔、撫慰一樣,發出咕嚕咕嚕的聲息。
只飼養一隻貓的家庭,貓與主人的親密關係,會延緩貓獨立精神的萌發。主人提供家貓食物,也直接強化了依賴的成分,貓的心理狀態,會持續停留在子貓階段,很情緒化、很會撒嬌、獨占欲很強,顯現出「孩子氣」的種種行為,與人類的親子關係並無差異,貓融入了家庭,隨之,與主人建構了甜蜜美滿的共和生活。
貓偏愛與主人維持一對一的關係,如果飼養兩隻貓以上的家庭,雖然貓與貓之間,也可能發展出友誼與親情,但爭寵的天性往往會導致貓心理意識的扭曲,此時,主人應該要花更多時間陪伴與安撫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