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鮭數量超過五○○○尾了!」生活在七家灣溪流域的「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的數量,在最近一次調查中,高達五四七八尾,是歷年來最高的紀錄。拜去年台灣氣候穩定之賜,加上沒有颱風侵襲,所以櫻花鉤吻鮭的棲地未受干擾,鮭魚尾數明顯成長。
台灣櫻花鉤吻鮭(簡稱台灣鮭魚),是陸封型的太平洋鮭魚,因為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已經適應了大甲溪上游的生態環境,不再洄游到海洋,成為生活在高山森林溪流中的淡水魚。而分布在亞熱帶高山地區的事實,證明了冰河時期與造山運動曾經在台灣發生,台灣鮭魚因此被生物學家稱為「冰河孑遺的國寶魚」。
台灣鮭魚的一生約四至五年,生長過程可分為卵、發眼卵、仔鮭、稚鮭、幼鮭、亞成鮭、成鮭七個階段。三月到四月之間,正是幼鮭的成長期,這段時間,幼鮭會長到大約十公分左右,體側開始明顯出現橢圓形的斑點,斑點數目從八個到十二個不等,從幼鮭到成鮭,橢圓橫斑會終身存在,這也是區分台灣鮭魚和虹鱒的簡易方法。
台灣鮭魚主要的食物是水棲性昆蟲,像是長角石蠶和石蠅等,都是牠們的最愛。幸運的是,在經年有水、坡度平緩的大甲溪上游,水生昆蟲的種類與數量都極為豐沛。牠們有沒有天敵呢?有,而且為數不少,例如:綠簑鷺、河烏、鉛色水鶇、黃魚鴞、紫嘯鶇、翠鳥、鴛鴦等鳥類,都會啄食台灣鮭魚。
秋天,是台灣鮭魚的繁殖季,台灣鮭魚沒有顯著的產卵遷移洄游活動,通常是游移到淺流水域,然後選擇產卵地、掘地產卵,一尾雌魚可產下約三百多粒卵,由於台灣鮭魚的卵缺乏黏性,無法附著於石頭上,因此雌魚會將卵埋在石礫間,以免被溪水沖走。經過三到五個月的時間後,身長僅二公分,腹部還帶著卵黃囊的仔鮭,就長成為現在悠遊於七家灣溪的幼鮭了。想要拜訪可愛的小鮭魚嗎?這個季節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