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部落格最近寫了這樣的一篇,特別摘要如下:
要如何分辨我最近過得好不好?
指標一:開始能夠把指甲留長。
指標二:有空擦指甲油。
指標三:閒暇時會敷個臉。
綜合以上特徵,我最近過得還不賴 ~
其實,我很想幫她加個「指標四」:開始有時間自己錄一大堆日劇來看了。
女兒在工作了三年之後辭了職,高高興興地去自助旅行,兩個多月後回來,她宣布:「我要放暑假!」接著就開始過著「宅女」生活,整天在家裡晃,上面那段話,就是在這段期間寫的。
後來,她覺得休息夠了,便開始把網路上的履歷打開,接受面談的邀約,也主動投遞履歷給心儀的公司,這些我全都看在眼裡,除了閒聊幾句:「今天談得怎麼樣?」,從來沒有講過一句:「你怎麼還不去找工作啊?」或「現在工作很難找呢!」
說真的,我很高興自己能夠沉得住氣,不去說那些多餘的話。不過,我並不是一下子就變成這樣的,且聽聽我「進化」的過程:
跟很多操心孩子的父母一樣,很久以前我心裡有個模糊的想法,總覺得「業精於勤,荒於嬉」,當孩子「放」得太「鬆」的時候,會為他擔心,還認為自己應該對孩子耳提面命,善盡提醒的責任。女兒念高中的時候,我們曾經為此爭執了很久。每逢假期,我覺得她應該利用放假時好好補救一下比較弱的科目,她總會不耐煩,認為我破壞了她對假日的計畫。
這樣拉鋸了好久之後,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何必呢?像女兒這樣有主見的孩子,她自己知道該怎麼做的,我又何必在旁邊叨叨絮絮、盡說些煩人的話?假如那是她愛做且該做的事,她自己就會找出時間去做了,無須我再提醒;倘若這事她不愛做,就算因為我嘮叨而勉強做了,心裡也不痛快,效果根本不會好,又有什麼用呢?
轉念之後,不但自己海闊天空,女兒也喘了好大一口氣。那一年,當女兒去C大申請入學時,口試的教授大概是聽過我的名字吧,問女兒:「妳媽媽是個名嘴,妳覺得妳媽媽對妳而言是一個怎樣的母親?」女兒回答說:「我的媽媽給我很大的空間,讓我去發展我自己。」
當女兒回家來轉述這段口試內容時,不騙你,我的眼淚差點奪眶而出!這些年來在內心爭戰、練習「包容」這個功課,終於,女兒給了我及格的分數。
儘管進入大學之後,女兒求學的歷程並不順利,但因為是自己選擇的路,她從不埋怨。我雖然心疼,但也知道那是她的人生,我沒辦法替她過,只能默默陪伴。
曾經,我也有過憂慮;但一次又一次,女兒用她的表現讓我知道,她是有想法的、有計畫的、有分寸的。我比誰都清楚:放個暑假,不會讓她從此變成「啃老族」,因為,她就不是那樣的人啊!
經常有人問我,怎樣才叫做「給孩子空間」?就跟大家分享這個實際的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