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年高中職免試入學名額逾五成五,最近出爐的基北區高中招生簡章顯示,北北基逾半數公立高中,採計競賽成績。家長團體質疑對富爸爸的孩子較有利。作家廖玉蕙批評說,這是少數寡占的「精英競賽」,學校老師投注較多心力訓練極少數精英學生,跟教學正常化背道而馳。
根據免試入學遊戲規則,當報名人數多於招生名額,就得超額比序,第一比序是國中在校成績的百分比,想申請建中和北一女,校排必須是一。
當申請者校排一樣時,不少高中把競賽成績列在第二或第三比序項目,北北基二十一所公立高中,台北市就有十四所採計「國際競賽」的加分,包括西松、南港、內湖、育成等社區高中,都想優先錄取有國際比賽經驗的學生。
台北市景興國中教務主任卓意翔指出,高中採計全國語文、數理、科展等競賽成績,是因這些競賽到了高中階段仍在舉辦,招收國中階段有參賽成績的學生,有助於為高中添加比賽戰績。
台北市國中家長聯合會總會長許永佳批評,免試入學的遊戲規則仍彌漫「精英思維」,高中仍把升學率擺中間,雖標榜培養五育均衡的學生,但篩選條件仍是智育掛帥,缺乏引導國中教學正常化的理想。
廖玉蕙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系任教,她指出,語文教育應重提升學習興趣、欣賞及表達的能力。但她擔任幾場評審下來,感覺「很恐怖!」
她舉例,字音字形比賽的考題,一輩子都用不到的字紛紛出籠,還要求在十分鐘內寫完二百題,且不能塗改,她質問,「哪種人生不能塗改?」這已淪為比速度和熟練度,不是真正的語文能力另外,演講、朗讀變成舞台表演,音聲腔調好像是大陸人在比賽,如果說了一口「鳳飛飛」腔的國語,肯定不會得名。
她也懷疑稿子有老師或家長在背後操刀,作文則是淪為名人格言的競技場。這種比賽不但無法達到全面提升語文的目的,甚至可說悖離教育的原始宗旨,她還發現學生參加比賽得獎,指導老師也可以敘獎、記功,造成老師挪出大量時間訓練一兩個參賽學生,造成其他學生的不滿,這對德育和群育都有不良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