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真情關係《桃姐》

文/廖之韻 |2012.03.17
2045觀看次
字級

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桃姐》,主要描述在梁家做了五代的家傭桃姐和第四代少爺的故事,若再要論述劇情,似乎過於矯情,也喧嘩了電影中那細膩又淡雅的情感。

這不是什麼刻意催人淚的電影,看完後,眼眶卻紅了一圈,似有某種化不開的眷戀攏在懷裡。不禁去想,為什麼會想流淚?

感情的回應

試想,當在家裡工作了好長時間的管家/幫傭,最終因為年紀大了而再也無法勝任這個工作時,我們會怎麼對待他?給他一筆退休養老金、辦個歡送會,然後從此各自過活,甚至不相往來?也許,有另外一種作法。

無親無靠的桃姐,中風又出院後,大陸香港兩地忙碌的梁先生,本要多請個外傭或工人來幫桃姐持家,但桃姐決定從這個她待了一生的梁家辭職,一個人住進老人院。梁先生也不慰留,只是幫她找好了地點,打點一切所需,一面忙自己的事業,一面再抽空去探望桃姐。

若是濫情的戲碼,大概會演出梁先生百般勸留桃姐,或是有多不捨桃姐去住老人院等等。一開始,我們或許也疑惑,就算是表面工夫也好,梁先生對待這個將他帶大的老人家似乎太無所謂了。然而,當他跟眾人自然而然地介紹桃姐是他的乾媽時,不僅泯去了桃姐的自卑,一切情感更是盡在不言中。這時候才恍然大悟,唯有面對最親近的親人,才能如此不做作,而又像有默契般的彼此了然於心。

付出關懷與尊嚴

這部電影極大的一部分在拍攝老人院的生活。這裡的老人院是很一般的老人院,位於香港的街區,裝潢設備似乎不怎麼樣。裡面住著各樣的老人家,和年紀不老但需要住療養院的人,有不搭理人的、有相互拌嘴的、有油腔滑調的、有湊數打牌的,更多的是殷殷期盼家人探望的。比起來,桃姐在此算是讓人羨慕的,因為她的「乾兒子」差不多一個星期會來探望一次,帶她出去吃飯、散步,用有限的時間和方式,將她照顧得無微不至。

除非還沒老就先死了,否則人都會老,當我們還年輕時,是否會想到有一天會老到需要他人的照顧,而能將心比心在照顧老人家時,讓對方有更多的尊嚴呢?

當初,「生」的時候,是那時候還年輕的老人家將我們拉拔大,等到他們「老、病」之時,若能轉個念頭去想,幸好我們還能去照顧他們,將會無限感激。如片中梁先生的告白,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他之前得心血管疾病時,桃姐還健康而能照料他,現在桃姐老了、病了,自己能健健康康的照顧桃姐。

學會放手

影片最令人回味的,除了桃姐與梁先生如母子的互動、桃姐總替梁先生著想之外,桃姐的一生就停在喪禮上,而非完全康復後由梁先生接回家去照顧,該是最不落俗套的部分。

生老病死不就這麼一遭嗎?桃姐彌留之時,梁先生決定從香港飛往大陸的工作依舊,以及不做過多的醫療救治,怕也是一種捨得。逝者於此的功課已經完結,生者只能繼續未完的事務,只得學會放手,才能面對之後與之前的時光,也算不讓逝者擔憂了。

桃姐與梁先生,老人與青壯年,社會底層與中上層,人與人的關係並非如此壁壘分明,也能是柔軟的、溫暖的。不過多一分關心與體諒而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