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昨天生效,台灣直接面對出口衝擊,遭受衝擊的出口額預估三十多億美元,以紡織、成衣、塑膠業為主。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與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這是給我們的警訊,也是嚴重挑戰,台灣必須加速經濟自由化,推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
繼南韓與歐盟FTA去年生效後,一波多折的美韓FTA也上路了,兩國將開始分階段廢除所有商品的關稅。除了纖維和農產品,生效日起立即享受零關稅的商品包羅廣泛,遍及航太設備、農業設備、汽車零件、建築產品、化學產品、消費品、電器、環保商品、所有鞋品和旅遊商品、成衣、紙類產品、科學儀器、船運與運輸設備等。
南韓下一個目標為中國,中韓FTA可能在今年啟動談判;此外,中日韓五月將在北京召開三國領袖會議,可能就三邊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共識。
面對此一衝擊,尹啟銘說,亞洲開發銀行二○○八年曾發表統計,FTA占與貿易夥伴的貿易額,韓國高達百分之四十四,台灣僅千分之一點八;台灣必須積極趕上,加速經濟自由化的推動,積極與貿易夥伴洽談貿易夥伴協議、協定,才能面對全球化競爭。
尹啟銘說,洽簽一個FTA或經濟合作協議需要費時多年,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做準備工作,因為經濟自由化後,市場一定要開放,對傳統弱勢產業難免有衝擊,所以現在就要開始輔助傳統弱勢產業提升競爭力。
施顏祥坦言,我們洽簽FTA速度比南韓慢很多,這幾年開始追趕,希望盡量來做;雖然韓國可能在五月和中國開始談FTA,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進行後續協商中,我們起步較早,希望談得更快,也談得更好。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政策組組長連玉蘋說,台灣出口到美國並與韓國商品重疊的金額約一百零五億美元,台灣受美韓FTA衝擊的出口額約三成、三十多億美元,以高關稅的紡織、成衣、塑膠業中下游製品為主,其中紡織業首當其衝,估算受衝擊成衣類金額達二點四億美元,可能被取代金額近六千萬美元,占年度銷美金額約百分之五。
連玉蘋表示,經濟部除了透過技術支援的方式,協助業者研發與南韓有區隔性的產品,避免正面衝突,去年起也協調財政部修改相關稅額,降低業者成本。
經建會經濟研究處處長洪瑞彬表示,經建會將會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將過去具有生產利基的家電或紡織產業注入工業設計、環保綠能、文化創意等元素,使傳統產業展現新面貌,將美韓FTA衝擊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