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琪(心理諮商師)
我曾經應邀參加公共電視〈爸媽囧很大〉某一集節目的錄影,探討「爸媽愛比較;愛孩子?還是愛面子?」
這個主題是要聊些什麼呢?製作單位的構想是:「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炫耀的工具,想要讓自己和 子女顯得高人一等。父母的愛,總在高期望下,出現了『比較』,也因為有了比較,孩子總是苦苦追尋著那個父母心中的高標準,如果不小心失敗了,父母的比較、責難,就變成孩子心中無止盡的自責。」(以上摘自該集錄影腳本)
錄影當天,五十個「爸媽」和五十個「孩子」坐在攝影棚裡,由主持人李四端引導,分享著自己的經驗。非常有趣的是,「爸媽」那邊幾乎都不認為自己曾經拿孩子來炫耀過,而「孩子」那邊都說父母會拿他們跟別人比較,或者炫耀。
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後來有些「爸媽」說,之所以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是為了要激勵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出發點和動機都是出自善意;而「孩子」這邊則紛紛表示,這樣的激勵是沒有效的,他(她)們並不覺得受到鼓勵,只覺得壓力很大。
節目中有一位媽媽,每次評論女兒都要加上一句:「她是比較不會念書啦,功課不好……」連最後應主持人要求稱讚女兒,都要說:「雖然你沒給我惹過什麼麻煩, 只是功課比較不好……」我在旁邊聽了直搖頭。忍不住插嘴:「可不可以不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行行都能出狀元啊,為什麼只用『功課』這個標準來衡量孩子呢?」
當天在錄影現場,我可是相當「用力」地表達了我的意見,儘管因為眼睛要看著攝影機、不能亂瞄,但好幾次我用眼角餘光看見,當我為孩子們「請命」的時候,不少年輕人頻頻點頭哩!假如可以藉此釐清一些親職教育觀念,讓父母和孩子們都減少一點壓力,那就功德無量了啊!
(本專欄於每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