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獨立調查 政府應要鼓勵

彭斐力 |2012.03.13
574觀看次
字級

公民記者李惠仁經八年的努力,終於讓H5N2的禽流感問題浮上檯面,雖然有專業人士質疑其報導的可信度,然而,作為專業記者而非專業人士的李惠仁,逼政府面對問題,貢獻毋庸置疑,值得肯定。

不過,同時有人發現,近年來類似踢爆國家重大公共問題的報導,都是不屬正式媒體的獨立記者(例如從事環境生態新聞的朱淑娟),這應和近年來台灣的媒體逐漸財團化,閱報、收視率與廣告考量日重,記者人力大幅縮編,編業新聞比重增加等不無關係。

面對此一趨勢的發展,一些鍾情記者工作的真英雄,毅然從這種媒體生態中跳出來,或投入民間社團或非政府組織(NGO)主持的新聞機構,或成為獨立記者,繼續追蹤報導主流媒體沒興趣或不敢碰的重大議題。

雖然坊間有小額捐款機制,讓民眾自行贊助報導自己關心議題的獨立記者(有點類似紙風車劇團模式),不過,我認為,政府相關單位不應無視此一現象,既然媒體商業化成為不可擋的趨勢,是否可循電影、音樂、出版、表演藝術等領域的補助方式,每年固定撥出費用,讓獨立於組織之外的新聞工作者(公民記者、獨立媒體等)申請,經審核後補助,並設立獎項鼓勵對挖掘、批判社會議題有貢獻的記者。

獨立於體制外,是挖掘與批判體制內部錯誤重要的一股力量,也是保護社會能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商業主導的社會環境不利獨立記者生存,政府應保護這些難能可貴的社會良心之聲,免於被商業利益淹沒。

彭斐力(台北市/文化工作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