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種子-- 人與自然的 共生棲地

阮愛惠 |2012.03.11
1188觀看次
字級

圖/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糧食問題」是本世紀人類要面對的課題。隨著氣候的遷變,四季漸漸失去界限,大自然的浩劫,植物首當其衝,人類賴以為生的糧食,馬上減產失耕。

植物的種子,近幾十年被商家甚至是跨國企業集團把持,藉由申請專利權,壟斷種子的買賣,甚至農民不得自行育種,否則將面臨跨國企業的法律訴訟問題。

跨國企業為確保商業利益,所販售的種子為F1世代,即農民無法自行繁衍下一代的種子。除此,雖還有國家型實驗室研發的種子,但它們難以適應在地型氣候,實驗出來的種子存活率也堪憂。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自二○○五年開始,以不噴農藥、不灑化肥的自然農法,種下台農71號(即益全香米)稻種,收成後取名「鳥忘食」生態米,成了特有的稻米品牌。

去年採收時,基金會取下較強壯的榖粒做為「自用留種」育苗,今年選在驚蟄節氣前,由社區居民種下台農71號種稻,另外增加種植台南14號,以兩個品種進行種植。大家捲起褲管,將秧苗插進田中,儘管田水「冷支支」,但眾人的心情卻是溫暖滿足。

紙教堂董事長廖嘉展指出,要找出能適應在地環境的稻種,必須減少人為干擾,讓稻子與野性很強的草競爭,能夠存活下來的稻種,桃米社區農民將廣泛種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