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的起源,根據傳說與古籍記載,最早期以:「大事結大結小事結小結」的結繩記事開始。故結繩有文字之性質,但無文字之形體。至伏羲氏始創八卦,開始略具文字之形,但用以測天地萬象之奧祕,不記社會一般之事務。所以八卦雖有文字之形體,卻無文字之應用。
到了皇帝史官倉頡,變八卦而為書契,書寫或刀刻於竹帛之上。
《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這是傳說中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因為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迭,文字也經過許多的改變 ,以下是中國書體沿革的一覽略表:
1. 大篆:秦以前,六國時期,字形高長。

2. 小篆:秦始皇統一文字,字形高長。
3. 隸書:盛行於漢朝(唐人稱之為八分,而稱楷書為隸書),字形橫扁。
4. 章草:將隸書簡化並相連筆畫,字形橫扁。
5. 楷書:又稱真書,筆畫工整,字形正方。
6. 行書:將楷書筆畫略相連,字形正方。
7. 草書:將行書簡化並相連並雜有章草,又稱今草,字形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