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日本人在喜樹地區,修築了『輕便車』軌道通往市區,所以這裡也被稱為『車子寮』。」從小住在台南市南區喜樹地區的蔡榮崇(見圖/莊宗勳),對喜樹有特殊情感,也想了解喜樹地區。他與社區義工及文史工作者成立「車子寮文史工作室」,收集喜樹史料,愈做愈有興趣。
「喜樹地區早年種了很多俗稱『粿葉樹』的黃槿,先民每遇慶典或辦喜事,都以黃槿葉墊著紅龜粿,因此把象徵喜氣的粿葉樹稱為『喜樹』……。 」提起喜樹的歷史,六十二歲的蔡榮崇侃侃而談。
蔡榮崇說,他從小就住在喜樹地區,對這塊土地有深刻感情,但隨著年紀漸長,發現不夠了解童年時代的喜樹地區。剛好當地要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他就與一群社區義工及文史工作者,在民國八十三年成立「車子寮文史工作室」,開始收集史料。
蔡榮崇透過訪問地方耆老及實地考察了解喜樹地區,他說:「收穫遠比當初預想的還要多,就連祖父母童年的生活,也拼湊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