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尹(1631 -1700),字元孝,號半峰、獨漉子、羅浮布衣,廣東佛山人,清初詩人,與梁佩蘭、屈大均並尊清初「嶺南三大家」,又與程可則、梁佩蘭、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同譽「嶺南七子。」
其父為抗清義士陳邦彥(與陳子壯、張家玉時稱「嶺南三忠」),時陳邦彥抗清被俘,舉家遭禍,僅陳恭尹倖逃。南明亡,與何衡、何絳、陶窳、梁槤戮力讀書,時稱「北田五子」。其書法筆勢縱橫,時譽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有《獨漉堂全集》。
見其以〈崖門謁三忠祠〉弔元末三臣而傷懷其父:「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一聲望帝啼荒殿,十載愁人拜古祠。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
「崖門」位廣東江門新會之南,銀洲湖水入海口,東望崖山,西領瓶山,兩山如閘門延伸入海,故稱崖門。南宋末年,張弘範、李垣率元兵攻打崖門,楊太后、張世杰、陸秀夫、幼主趙昺等相繼死於海上,世稱「崖門海戰」,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
「三忠」即是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傑,文天祥除了〈正氣歌〉之外,另有〈過零丁洋〉詩傳世,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堪稱壯烈;陸秀夫負帝投海,壯烈殉節,後人尊稱「宋末三傑」,新北市雙溪鄉有清同治七年竣工的「三忠廟」,是台灣唯一恭奉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傑的廟宇。
首聯從景入情,風勢驟襲,山林蕭蕭,兩岸波浪令人傷感。「至今悲」頗有將「宋末三忠」與「嶺南三忠」並論之意,藉以悼懷其父。頷聯寫荒廢宮殿傳來杜鵑哀啼,愁心流浪十年,敬拜古祠先賢。「望帝」為傳說古蜀王杜宇,號望帝,死後化為杜鵑鳥,此處以「望帝」為早亡幼帝趙昺銜哀。「十載愁人」交織國恨父仇,此際清人入關十年,父逝亦已十年。
頸聯敘崖門海水能有界分,江山風麗無限,卻無法判別華族與異族,「夷」共指元人與清人。尾聯嘆此刻停舟之時,個人亦是艱難之時,不敢對著綠苔讀陳舊碑記,自己不能如兩代的三忠志士捨身為國,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