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輕舟飄蕩在藍天綠海中,來到清可見底的多彩珊瑚礁海域,在船未下錨時,就恨不得要馬上跳下海,慢慢欣賞珊瑚礁生態的美──這是一個愛好潛水者常有的心態,大自然美景歷歷在前,誰不動心?
對於常在珊瑚礁海域活動的人,多少對珊瑚礁生態會有些常識,像是緊貼在海底的生物有毒,如海葵、火珊瑚、棘冠海星、喇叭毒棘海膽、長刺的魔鬼海膽與織錦竽螺等,都有劇毒,是不可接近的。另外,也有些在水中漫游的生物具有危險性,如魟魚、獅子魚、水蛇與水母,牠們雖然很可愛,但是千萬別因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情不自禁地去觸摸牠們,痛苦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其實在珊瑚礁生態中,還有一些生物,牠們有自己所畫下的領域性(territory),不讓其他有侵犯性的生物靠近,比方:魨形目四齒魨亞目鱗魨科,其中的兩種鱗魨:尖吻棘魨picasso triggerfish(Rhinecanthus aculeatus)和褐擬鱗魨titan triggerfish(Balistoides viridescens)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牠們具有攻擊性。
牠們的攻擊不只是針對其他魚類,對於來到珊瑚礁海域的潛水者或浮潛者,比牠們體積大許多倍的人類,一樣視如入侵者,給予「請勿靠近地盤」的警告。一般來說,牠們的警告方式,是在牠們領域的中心和入侵者之間來回往返游動,若是達到牠們忍受的極限時,就是發動攻勢的時候。
牠們對人類的攻擊,是潛水活動中的常識。被牠們攻擊的資訊也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記得曾聽過有潛水者或浮潛者被牠們咬傷的事件。由於鱗魨科魚類的牙齒都非常堅硬,所以在攻擊人類的侵入時,不是去咬身體,就是咬潛水者的浮潛蛙鞋或潛水面罩。
尖吻棘魨和褐擬鱗魨真有這般可怕嗎?其實牠們只是意志堅定的護卵魚類之一,特別是在繁殖期,捍衛領域的特性最為明顯。由於鱗魨產的是沉性卵,產卵時會先在沙地上挖一個缽形淺坑,再把卵產在中央,從中再擴大些就是牠們的領域範圍。在護卵期間,雄魚的行為角色,是扮演驅離任何入侵者的使者,為了下一代的安全孵化與魚種的延續,親子之愛心表現由此可見。
若您在海中活動時遇到鱗魨時,千萬保持冷靜,否則驚慌失措的您,會被誤以為要突擊牠們,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傷害,多了解牠們一點,給牠們空間與方便,愛好潛水者在海中活動就能更安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