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近視手術應顧慮風險 併發症機雖低於1% 也須審慎 規範醫師不推銷 充分告知可能後遺症
國內最早引進「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的雷射近視矯正手術名醫蔡瑞芳,因少數動手術多年的病患,視力不明原因減退,在停刀近半年後,宣布不再做這種手術,引發各界對雷射近視手術安全性的質疑。

蔡瑞芳發現,病患手術十幾、二十年後,視力出現減退、模糊,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但沒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症狀,懷疑可能與雷射後角膜瓣發炎有關。
但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強調,雷射近視「在合適篩選條件下是安全的手術」,術後發生足以影響視力併發症的機率低於百分之一。
據了解,台灣每年約有兩到三萬人進行雷射近視手術,預估自手術技術引進以來,約有二、三十萬人做過。
也就是說,即便手術風險只有百分之一,十萬人中約一千人有後遺症風險,從統計數字上看來相當小,符合科學對風險評估的定義,但是,如果樣本數夠大,則實際人數就不可輕忽,這也是為什麼外國政府對某些藥廠的藥物,即便只出現過幾個嚴重的副作用案例,也會要求藥品下架、停售,因為當樣本數過大時,承受風險的人也激增。
特別是評估過風險與效益後,風險明顯大於效益時,更應該審慎。雷射近視手術在台灣,近年來更多被當成醫療美容的一環,醫生積極地向未必需要施做的人推薦,如討厭戴隱形眼鏡、普通眼鏡的愛美女性。
筆者也曾對此類手術好奇,詢問父親擔任眼科醫師的同學,他保守的暗示說,許多眼科醫師都沒有做,而媒體報導蔡瑞芳封刀後,我不少朋友也表示,他們認識的眼科醫師都沒有施做此一手術,如果連醫師都沒有信心做,如何能向病患推廌?
筆者建議,政府應該規範醫師不能「主動推銷」雷射近視手術給患者,即便病患要求做,醫師也必須充分告知術後可能的後遺症,並且必須負連帶責任;也建議眼科醫學界,應充分研討可能的手術風險,不能傷害了那看似區區百分之一,卻可能是數千名病患的人生。
至於已施做過手術的患者,建議病友們應自主地發起一個民間組織,讓出現後遺症的人得以通報,好讓醫學界了解大樣本調查下,術後風險的發生狀況。
王畢譚(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