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與人生觀

心培 |2012.02.12
1933觀看次
字級

一般人對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總認為是沉悶、消極的教義。實際上佛陀開演此法義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類認識世間真相,從而清楚人生方向,積極尋求圓滿自在的人生道路。至於三法印與人生觀有何關係!以下分別略說:

一、諸行無常──惜緣人生

「諸行無常」,在說明世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無不處在遷流變化之中。《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近年來世界各地天災人禍不斷,如日本三一一 東北大地震、海嘯及核災變等,顯示出大自然極大變化,生命也因而在瞬間消失。

就因為「諸行無常」,人與人之間彼此才更需關愛,相互珍惜。尤其是珍惜身邊的親人、好友、同事等緣分。有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所謂「東西壞了,容易修補;人情懷了,難以補修。」畢竟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的累積。

去年十一月為慶祝佛陀紀念館的落成,佛光山舉行「佛祖巡境 全民平安」行腳祈福活動。就在行腳途中,一位小女孩對著坐在輪椅上的媽媽說:「媽!妳看!妳今天走運了,有五百位法師輪流為妳祝福!」其實,在場參與的每一位,都很有福報,此生能遇佛陀真身舍利及行腳僧,是千載難逢的機緣,所謂:「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可說,稍微明白無常教義的人,皆懂得惜緣,進而擁有樂觀的人生。

二、諸法無我──融和人生

「諸法無我」,在說明世間萬物皆無法獨存,乃依因托緣才生起,此是世間不變的法則。就佛法修行而言,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能夠『無我』才能融入大眾,才能『以眾為我』。」所以,「無我」是修行的根本。」

學佛能「無我」,便可削弱內心的習氣,去除自私,融入大眾。所謂:「一室千燈,燈燈相照,光光相融。」如桌燈與壁燈,兩邊光線毫無界限,光與光是合為一體的。

但現實中,少智之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如:我的房間,我的座位;那是你的事,你的問題,你的錯等等。一旦別人碰觸到界限時即反彈。因此,與人相融,和睦共處就是「無我」的修行。從大眾中泯滅內心的我執、人我對待,才有好的人際關係。

三、涅槃寂靜──自在人生

《雜阿含經》云:「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因此,涅槃是三毒(貪瞋痴)煩惱永息,任運自在的境界。如同一位受刑人被關進牢裡,失去自由,一旦解放後,便得自在。而我們人生也是被錯誤的認知及貪瞋痴所繫縛,不得自在。循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法則,斷除煩惱,才能證得「涅槃寂靜」而出煩惱的牢獄。

一般人總誤以為涅槃後就與世隔絕,像死亡一樣消失了。其實,這種想法與涅槃精神截然不同。真正的聖者,涅槃解脫後還是依然在人間生活,教化眾生。如《金剛經》所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從經文中顯然明白,已證得涅槃境界的世尊,依然過著平常的生活,不去揀擇飲食的好壞,也不被人我是非所擾,其內心境界卻是清淨光明的,此即自在的人生。

縱觀古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三法印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從時間觀來講是「無常」;從空間觀來講為「無我」;從悟後境界來說便是「涅槃」。

吾人若能將三法印與生活結合,明白「諸行無常」,生活即懂得惜緣,樂觀面對人生;照見「諸法無我」,則能與人相融,和睦共處,從大眾中,泯滅內心的我執;想證得「涅槃寂靜」的自在境界,也就不難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