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昨發布「二○一二年台灣偏鄉學童學習處境調查報告」,指出偏鄉學童三成為隔代教養,單親孩子必須打包營養午餐回家,時時擔心有人來討債,教養與經濟都淪為弱勢,造成極大的無奈。
另有五成六的偏鄉弱勢學童坦言繳交學雜費有困難。當其他小孩開學時,弱勢偏鄉兒童卻因缺乏學習費用,不能愉快上學。
國小六年級的「小雄」(化名)和阿公阿嬤相依為命,一家三口住在河邊的老舊平房,家中的經濟來源全靠阿公、阿嬤出外辛勞地資源回收,收入始終不穩定。
學校前天開學,小雄沒有新衣和新書包,還要煩惱沒有錢可以繳學費,更擔心少了他幫忙做回收,家中的生活會更辛苦。
兒盟也發現,偏鄉弱勢家庭的型態特殊,父母多有失業問題。調查顯示,兒盟服務的二千多名弱勢偏鄉兒童中,僅四成三為雙親家庭,逾半數是父母離婚、同居、分居或未婚生子。
另有四分之一的偏鄉弱勢學童父母失業,比最新公布的全國失業率相差近六倍。
除了擔心學費,弱勢兒童也要打包營養午餐回家,小小年紀就要面臨沉重的童年。
兒盟指出,有一成八的偏鄉學童曾打包營養午餐,近一成家中曾有人來討債,可見部分偏鄉學童家庭的經濟問題嚴重,甚至影響孩子的生活安全。單親學童被照顧的資源少、須分擔家計、承攬不屬於該年紀的責任。
根據兒盟調查,孩子需要的物資補給,以文具與課外讀物最缺,其次是衣物、食物、玩具和日用品,因此「兒盟經濟補助」將分配在學費、文具費、三餐費、新衣鞋上。
兒盟請弱勢兒童寫下開學願望,有孩子寫著每天上學要走很久,希望能有一輛代步的腳踏車,還有孩子希望能夠按時繳學費,家人不要為錢煩惱。
兒盟還預計走訪七十個偏遠鄉鎮,為一百個小學尋找資源,參與造訪偏鄉小學的部落客,以接力方式寫下所見所聞,部落客快樂雲描述:「十三歲的孩子,小身軀裡住著大人靈魂,幾乎沒有笑容。這塊土地上仍有這樣的故事正發生,請孩子吃東西時,想給他們點最大、最豐盛的,不料他們知足,都說吃不完,不想浪費,令人慚愧。」
更多相關訊息,可上官網:www.chinatrust.org.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