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指示新內閣訂出「國民幸福指數」具體辦法,每年提出報告,陳揆以推動「富民經濟」呼應,除了財富,也要讓人民對生活品質、文化水準有富足感。
由於幸福指數將成為檢視馬政府施政的新指標,指數內涵引發討論,各界提供許多意見,但若由主計處研發,固然較能顧及本土需求與特色,但幸福是人言言殊的「感受」,要取得「共識」不易,可能讓朝野爭論。
因此,實施初期若能沿用國際已行之多年具公信力的指標,不僅有助凝聚「共識」,也可與其他國家比較,以了解自我,再逐步微調使指數內涵更符合台灣特色。
筆者認為,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不失為好的量化公式「原型」。是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從一九九○年起發布的HDI,是衡量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研發本旨在體認財富、經濟,並不是衡量人類發展的唯一指標,因此指數除計入國民年平均所得外,另加入與生活質量有關的健康醫療、教育文化指標,指數即是在這三個指標的基礎上,以公式計算出來。
健康醫療是以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教育文化程度則分別用成人識字率、小學到大學綜合入學率來衡量,至於在生活水平,仍用國民年平均所得(美元)衡量,而為了構建指數的信度與效度,每個指標都設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例如出生時預期壽命數小值二十五歲、最大值八十五歲,成人識字率、綜合入學率皆為零和百分之百,實際人均GDP分別為一百和四萬美元,若根據公式試算,台灣HDI約在零點九左右,世界排名前四十,與其他各類政經評比相當,顯見HDI的信度、效度具有相當水準。
若陳揆的「富民經濟」不僅指財富,還要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及文化水準,應可把納入健康醫療、教育文化及年均所得的HDI量化公式,作為台灣國民幸福指數參考指標,以符合實際情況。
趙麗雲(台北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