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節,在賞花燈的同時也舉行猜燈謎,是元宵節重要的民間娛樂活動,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至今仍十分盛行。
燈謎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文人墨客,他們為了展現才華和閒來解悶兒,就製作出了「文義謎語」,又被稱為「瘦辭」和「隱語」。
把燈與謎聯姻為一體,最早見於南宋時期。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寫到:「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多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渾語,戲弄行人。」
又因其多為「藏頭隱語」,頗為費解,難如射虎,故把燈謎稱為「文虎」、「燈虎」、「謎虎」,而把猜謎叫做「射虎」。
燈謎按類別可分「物謎」和「字謎」兩大類,其體式有:扣字、離合、會意、象形、諧意(音)、分解、假借等;按法格則分有捲簾、鞦韆、繫鈴、解鈴、求凰、脫靴、納履、粉底、遙對等。
燈謎有濃厚的趣味性,製作它則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詩家詞家也很樂意加入其中。
王安石有一首詩謎:「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膚,走入繡幃尋不見,任他風雨滿江湖。」謎底是唐朝的「賈島、李白、羅隱、潘閬」四位詩人,真是妙趣橫生,大家手筆。
有一謎面為唐代杜甫名詩:「無邊落木蕭蕭下。」謎底是一個「曰」字。
此謎要從南北朝猜起,因為南朝共有四個王朝:宋、齊、梁、陳。而齊朝的皇帝姓蕭名道成,梁朝的皇帝姓蕭名衍。在這「兩蕭」之後(蕭蕭下),便是陳朝的皇帝陳霸先了。而「陳」字去掉邊,再把木落下,就只剩下一個「曰」字了。
看來,猜燈謎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二是要懂一點歷史、三是要有悟性。否則,猜起來就會感到比較困難。
如今,隨著花燈製作技術的進步,與此相輔相成的燈謎,從內容到形式,也在不斷革新。有的燈謎從文字演變為實物。如在一次燈會的有獎猜謎活動中,一隻大型燈籠上畫一座山,山頭上則掛一隻布老虎,要求通過你的動作打兩個成語。
一位小朋友坐在爸爸的肩頭上觀燈時,把布老虎從燈籠上摘了下來,負責人員一見,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贈他獎品,因他猜中了「調虎離山」;其父又趕緊將布老虎掛在燈籠上,結果又獲獎,蓋因「放虎歸山」。真是趣味多多。
另外,謎面也與時代緊密結合,如:太空船上拉胡琴,謎底為「此曲只應天上有」,就很別致新穎。
燈是謎的載體,謎是燈的翅膀。元宵節通過賞燈猜謎,使人們在享受樂趣中增長知識,留住美好的記憶。燈謎之所以代代相傳,其原因亦正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