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服老之外,奉勸老人家還要培養自己的彈性,不要局限於自己一輩子的習慣,尤其是如果有下一代願意住在一起,真的要學習做個不需要掌控的老人家:不要處處「想當年」,看不慣年輕一代的生活態度,或是干涉女兒、媳婦做家事的習慣,或者處處想幫忙,想證明自己還有用。
若能掌握到「做老太爺」的真諦,能夠自己找樂子,安享晚年,做個「不固執己見」的老人,充滿彈性與好心奇,這樣大家都輕鬆,就是兒女最大的福氣。
還有一個話題,恐怕老人家們更不高興聽,便是把生死大事交代清楚。請不要諱言病痛與往生,趁我們還健康、頭腦清楚的時候,好好想想自己的生前死後。
因為我發現很多子女對這些事很苦惱,因為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卻又不敢提,生怕老人家忌諱和誤會。我們真的不知道最後一段的人生會是怎樣的走法,或許可能會失去意識和知覺,醫療上的決定最好事先留下指示,也免得配偶和子女心中掙扎,甚至家人之間產生爭執。而且最好事先讓大家知道,或是留下文件讓大家遵照辦理,講得愈清楚愈好,可以幫助大家心安。
身後大事也是一樣,喪禮和儀式最好都把自己的心意事先知會家人,免得將來大家在哀傷之餘,還要討論這些事宜,如果意見不一,就更是雪上加霜了。萬一為了這些事,讓家人之間造成芥蒂,我想即使人走了,魂魄也不會安心。既然如此,那何不坦然在生前就坦然面對這段最後的歷程,算是給子女最後一件大禮,使家人在哀傷思念之餘,可以專心為老人家盡最後一分孝道。
我的父親早在十多年前就和我們把什麼事都說妥了,也留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文件和手稿,他老人家一生瀟灑,不要任何儀式,他說他一生有三個故鄉,中國大陸、台灣還有美國舊金山灣區,三個地方都還有家人,所以將骨灰撒向太平洋,隨波而流向三處,象徵他的精神和所有的家人同在。一些親友對此舉是不認同的,也就是因為父親早有準備,所以才得以按照他的心意,順利地執行老人家的遺願,也因此讓最後辦事的家人可以沒有太多的阻礙和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