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工具再加上安全極美的環境,很少人不被洗鍊,不論是一個人的旅行,或是一團人的共遊,都能有所得。
去年暑假,我及一群義工策畫一項花東家族騎單車活動,共有一百零九位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愛你一輩子」守護團家族成員參加,全程從台九線轉一九七線道,再接台十一線轉台三十線,共一八七公里。
一位夥伴形容:「在這樣的旅途中,身體細胞全被更新了。」
風與景:用單車穿織遇道
我喜歡踏上花東的土地騎車,沒有什麼旅行方式,比這更真實立體了!
車子前行時,不管速度快慢,總有前景與深景,前景的稻浪芬芳滿溢,深景的海浪讓人謙卑,前景與深景間分庭波濤,上景用一整片的藍點綴了白,下景是綠禾混流了田渠的清澈,或摻雜了翠綠的海水碧藍,鮮豔的配比清新得讓人喜歡與歡喜。
畫布用單車的腳踏板當捲軸,緩緩的轉動舖陳,居住在澎湖的人喜歡這裡的大山,居住在埔里的人喜歡這裡的大海,居住在高速公路邊的人喜歡這裡少少的紅燈,而在城市裡的人喜歡此處的延伸,我則喜歡這裡空氣中的聲音。
這裡的聲音,在山邊是一種上揚的音調,有時會以吟唱存在;走過聚落,聲音則像用稻草嚼出來,有點木訥,含含混混卻踏實熱情。海邊的部落,狗兒很少對著來客吠叫,主人則是搭配止息中的浪潮嘹喨招呼,我喜歡踏上的花東,是有聲有色、豪邁喝杯小米酒的大舞場。
近年花東道路的基礎設施很好,許多地方的車道上畫設了同平面的單車專用道。對開車的人來說,單車騎士是花東風景畫面中最美麗的點輟,常見揚長而去的汽車引擎聲中,駕駛搖下車窗回首對著單車騎士大喊,順手比了一手大拇指;而閃著紅燈的警察分駐所,則友善的成為單車驛站,想休息、補水、打氣加聊天,就算背著帳篷在此打尖,也都受到歡迎。
到花東騎車,只要放下心,舉目看到的,皆是乾淨透明,心靈自在。我心想:「伊甸園」也不過如此吧。
輕體驗:漫遊十七條車道
花東有許多條完全作為單車休閒專用的自行車道,這類自行車道路段,只允許徒步與單車行走,包括台東舊鐵道自行車道、台東森林公園自行車道、台東市濱海公園自行車道、花蓮初英自行車道、玉富自行車道。而與農路併用的自行車道,則有關山、池上、壽豐白鮑溪、鯉魚潭、壽豐鎮區、鳳林鎮區等自行車道。
和公路同行的自行車道,則是鹿野鄉龍田自行車道、長濱鄉的東海岸自行車道。
壽豐白鮑溪自行車道伴白鮑溪而行,溪裡是從山上沖刷下來的大理石,圓滾剔透,水色淨且水溫沁涼,夏天最適合前往騎車。
親水的關山、初英、池上三自行車道,都依傍灌溉水渠,景觀涼爽無比,在灌溉期時,池上自行車道還有可以下去玩水的地方。鯉魚潭、池上大坡池、關山親水公園、台東森林公園則各有潭池水,各自展現了特色與景致,有神秘、有靜謐或安逸,每年池上大坡池夏荷開時,則特別美,想欣賞湖畔美景的單車客一定要去,森林公園裡的樹屋與黑森林區,是小孩的最愛。
關山、池上、壽豐、鳳林等自行車道,則跟當地農家生活息息相關,春耕、夏種、秋收,風味隨成熟度更易;農路併道的單車道除了欣賞當地風光,還能結合地方產業、社區發展,讓休閒單車遊,能更親近當地人文。龍田自行車道也有這樣的效用。
這些輕體驗型的休閒單車道,多臨近民宿,這些民宿大多有單車提供住客使用,每條單車道騎乘時間邊騎邊玩,來回大約需要二至三個小時,很適合慢騎漫遊。在當地傍晚、清晨都是很好的騎車享受時光。
長征行:南來北往盡是美
有人說,能以單車做長途旅行交通工具的人,是最幸福之人,但若能到花東騎車,簡直可說是如魚得水。
騎車倘徉在花東的山光水色之間,有時寂靜得只剩蛙蟲管樂加上輪圈條幅掃過陣風的絃樂所組成的交響曲,這是寫下《湖濱散記》的梭羅都會恨其生得太早的美麗。
而對於續航力佳、經常練車的戰鬥型單車騎士(不論年齡大小)而言,僅用二至三個小時就能騎完的自行車道,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而花東,正好有長短、山海、寬窄等各種單車道可供選擇,對單車好手而言,不愁沒有充滿挑戰性的路線可騎。
長征花東,有貫穿縱谷綠意谷地裡的台九線,還有行駛在陽光濱海的台十一線兩條主線。台九線串起了花蓮與台東間所有的東部魚米之鄉,南北將近一八○公里,可依騎力分天,或分段以火車接駁。吃食餐飲在這條路線上,不能錯過的有知名的關山便當、池上便當、玉里麵食、富里豬腳等。
濱海的台十一線同樣有一八○公里,建議以分天進行為宜,住宿點除了成功較大外,長濱、豐濱則有個性特色民宿,其它據點就只能以天主教堂寄宿為主。換句話說,台十一線需要有較細膩的騎乘計畫,才不會造成入夜還在騎或用餐時間仍流落在路上的窘境。
在花東各大車站,均有捷安特單車租車店的同名旅行社,也有辦理兩天、三天的花東長騎的單車旅行活動,可見單車長騎旅行十分具有觀光的價值。
除了台九線與台十一線,南北向的道路還有一九七縣道與一九三縣道和靠近中央山脈的短線鄉道,景色宜人程度,都不輸幹道台九線,在旅途規畫時,可以納入成為環狀路線或秘徑,除了意想不到的景致,還有部落文化可以參訪。
深旅遊:部族聚落映山海
美景是花東獨有的特色,部落則是花東的瑰寶,騎單車在這塊寶地上旅行,用極近的距離接近這些部族文化,對每一個生活在台灣的人而言,都是一種幸運。因為從歷史上的侵害紛爭,到今日和平的共處,生命被保留下來了,也有機會看到多元的文化,是人類的一種進化。
花東地區有布農族、阿美族、卑南族、太魯閣族與撒奇萊雅族,穿梭其中,若能感受與互納對方的存在,都是極美的相遇。
近年,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也推出了東部海岸部落慢騎漫遊單車之旅,從套裝遊程、客製化旅行,到自由行的行程規畫都有,讓騎者尋訪部落之美,感受無汙染的生命力。
此外,單車遊者也可在到訪前,自行與各部落發展協會、部落長老與村里長聯繫,都會有更適合自己的行程。如果有幸,能現場聆聽八部合音的天籟、跟著獵人到其生活領域裡體驗狩獵、參加豐年祭共舞……都是出國旅遊無法享受的行程。
在巒山部落,還有一位當地的長老經營私人的原住民森林博物館,到此,人與大地生命一定會有新的連結;位在都蘭的刺桐部落,當地人目前正掀起美麗灣度假飯店與都蘭灣海灘保育及族群存滅之爭,部落永續與開發之間也成了生命之爭,旅行至此已非美景欣賞而已,現場真實教育給人的震撼與衝擊,是人文存續迷思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東河與長濱部落發展協會規畫的體驗遊程,則是認識阿美族漁獵文化的最佳管道,在成功都歷部落引進了非洲鼓的教學,為當地因成功隧道開通後,車流不再經過而尋找新生機,美麗的部落手創藝品與創作歌手發表演出,則是都蘭糖廠的特色,很少有人不被當地領導這些事務發展的人事物感動。
身心靈:水美風和心徘徊
縱谷清晨清麗的美與海岸的星空、月色以及日出,最是征服旅人的心!
對騎車者而言,可見到一般以景點旅行趕場所不能見到的自然景觀,也憑添許多浪漫,人重新被星辰引導、被月光安撫、被晨霧洗禮、被日出所包涵,生命似乎是一種重啟。
啟動的同時,人運動著,腳踩踏著,手持方向把手,向前又向前,正面的力量如醍醐灌頂般、如嬰兒新生奮力掙出子宮般,生命力再次孕育而出。這是單車旅遊與汽車旅遊者最大的差別。
用滴落的汗水與美景融合,身心靈重新整合,用的是全空間、全溫度、全氣候地由外而內、由心而體的本然SPA,達到禪修者的覺察與自省,慢活者的自在與協調,享樂者的歡愉與滿足,這是一種三位一體,也是體、識、心的垂直整合。
說白一點,體驗型旅遊就是藉由身體的經驗與再造,喚醒內在,進入更深的旅者層次。而單車就是最好的工具。
好的工具再加上安全極美的環境,很少人不被洗鍊,不論是一個人的旅行,或是一團人的共遊,都能有所得。
因此,跨越海岸山脈的幾條山路便不能被忽略,最南端的一九七縣道富源到鸞山間,KHS單車學校校長謝正寬形容這是台灣的紐西蘭公路,主要是山頂上一道綠林隧道、一片放牧的草原與三六○度鳥瞰的台東海、市美景,除了一九三與少數縣道,少有縣道能媲美,除此之外,一九七山上折轉與細景,也是騎車時不可遺漏的視覺饗宴。
另一條讓騎士直覺充滿「血汗」的路線,便是省道台三○的玉長公路,這條公路開鑿過程艱辛度也極富血汗,也因此,玉長公路有車界號稱「很硬」的坡度,從接近零的海拔高度,一路上升到海拔四二○公尺,不論是哪個方向,最高點都在二點六公里的隧道裡。
難度也成就玉長公路獨特的美景,曲折蜿蜒,一邊是安通溫泉的谷地,一邊是垂或升的太平洋與成功海岸,道路之美,美不勝收。
除了這兩條跨越海岸山脈的便道,還有東富公路與光豐公路兩條更蜿蜒的越嶺公路,不然就是台東市端與吉安端台十一與台九的交會,進入市區,花蓮的兩潭自行車道與台東的舊鐵道自行車道則是不可錯過的單車行旅延伸。
親子遊:踩踏輕舞永不休
不論是單車道或公路騎行,兩者都適於親子一起攜手漫騎與挑戰,因為體驗式的旅遊也就是體驗教育,往往除了行進路程中的景色、鄉土學習外,對親子間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助益,親人間不離不棄的扶持,在一路同行相伴中自然確認,在體驗旅程中親子也累積難能可貴的共同記憶。
體驗教育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自我價值的確認,也就是說在風景美、氣氛佳的旅途裡,孩子因為履行了堅毅不屈的人格特質,而讓自我得到肯定信心,這是學校裡學不到的大教育,大教育是在大生活裡實踐,而最潛移默化的,是在一場有騎有玩的單車大旅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