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寺廟在農曆年都會舉辦搶頭香活動,而且近年來媒體強力報導,有愈演愈烈之勢,無獨有偶,香港也有搶頭香活動,但不像台灣那麼瘋狂。
民國五十年筆者進入初中,每天搭乘虎尾台西客運上下學,每當車子一來,學生爭先恐後搶上車,根本不願排隊;及至負笈台北市就讀高中,搭乘公車也見民眾搶上車。如今在台灣不論城市或鄉村,排隊上下車或購物的生活教育已深植人心,可見文化非朝夕能形成。
搶頭香是一項民俗活動,期待帶來整年幸運,但活動也應有教育意義,不應讓善男信女為財利,不顧安危拚命往前衝,或撞倒香爐,甚至大打出手,還有人使出「偷吃步」,這種貪婪與自私的行徑,以教育文化觀點而言,實不宜鼓勵。
中國學者王桐齡認為,華人有「重財利」的民族性,自古即將財與利混為一談,筆者認為,搶頭香活動如若無法革除,可改以「抽」(抽籤決定)頭香代替「搶」頭香,或研究其他較溫和及有序的方式為之,不但無損幸運,也可讓民俗活動符合時宜。
許錦文(雲縣土庫/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