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年母親都親手做年糕,一種甜的、一種鹹的。
我和家人最喜歡吃母親做的鹹年糕,她做的鹹年糕有南部和她手法混合的特色。從小我們習慣除夕前一天就蒸一籠,篜好後,趁熱,就當作晚餐吃了一大塊,剩的才作為除夕拜拜用。
我們原本住在嘉義,因我工作關係遷徙到南投。我結婚有孩子後,母親來跟我同住。雖然家裡人口不多,她知道我喜歡吃鹹年糕,街上買的吃不慣,每年過年她都親自動手。中部地區做的鹹年糕都是蘿蔔糕,除了蘿蔔外沒有其他佐料;母親做的鹹年糕有很多佐料。當然米漿是主料,重要的是佐料和做法。佐料有紅蔥頭、豬肉、香菇、魷魚等。這些佐料炒了以後,就傳出一種台灣特有飲食的香味,我想那應該是紅蔥頭炒出來的。將它倒入米漿桶裡,一面攪拌一面再加事先準備的熱開水,使米漿達到一定的濃度。然後倒入蒸籠,開始蒸一、二小時。
從小就看過母親做鹹年糕的過程大概如此,也沒詳細去觀察。
母親過世後,過年街上賣的年糕,都是蘿蔔糕,沒有母親做的品質和味道,我不愛吃。母親做的鹹年糕好吃在於它切成一塊塊再用少許油煎過,它有比蘿蔔糕硬一點的嚼勁,不會那麼鬆稀而有佐料內容,最重要的是自然物的香味十足,口感有米再加佐料所呈現的特殊感;是本地家常食物中的提升精品。於是和妻商討由岳母來做,岳母答應,但她只會做中部地區習慣蒸的蘿蔔鹹糕。我和妻準備好佐料並告訴岳母做的過程,岳母答應試試。
第一年除夕前一天,我去岳母家要拿鹹年糕,岳母說沒做成功,蒸出來的鹹年糕硬得像石頭,不能吃。我告訴她,水加太少的原因。第二年,岳母告訴我,又失敗了,水加太多,整籠糊了不成塊,根本不能切。我安慰岳母說沒關係,明年再試一次;其實內心裡,有一點失望。更懊惱自己,為何母親在世時,沒好好去觀察她老人家所做的一些看起來是很小的事情。
第三年,我們終於吃到岳母做的鹹年糕了,雖然料都一樣,但軟硬度和味道與母親做的還是有一些距離,但已經非常感謝了。
不久岳母過世,我們又好幾年沒吃鹹年糕。
有一年,孩子們說:「我們好多年沒吃阿嬤做的鹹年糕了。」
好!我跟妻說:「我們自己來做。」
妻說:「行嗎?我可不會做。」
我來教妳,難不倒我!
和往年一樣,妻買了三升在來米,託附近有磨米漿的人家先磨好,再買四樣佐料,當然事先已準備好蒸籠。我按照母親做法的一些模糊印象和岳母的嘗試的經驗,想一定沒問題。於是兩人一面摸索;一面手忙腳亂,將所有材料倒入蒸籠。心想兩小時後就可以享受成果了。第一次親手蒸年糕,好興奮喔!打開蒸籠蓋,聞到一陣熱騰的鹹年糕香味,那昇騰的蒸汽隨著我們的笑容飛揚。趕快用筷子插一下,抽出來放進口裡,啊!不錯不錯!沒想到那是剛蒸出熱熱的糕,筷子可插進去,等到冷了之後,卻繃硬得連刀子都難切下去。啊!壞了壞了!忘記加水呀!我和妻想辦法把它從蒸籠拿起來放在桌上,一不小心,滑手掉落地板,還像皮球碰跳兩下,才滾到牆角,妻和孩子們都哈哈大笑。
後來經過三、四年的嘗試錯誤經驗,我們年紀漸大,妻做出來的鹹年糕也有了阿嬤的味道。這些年來自己做的鹹年糕都非常可口好吃,是否我漸漸遺忘母親的口味;還是已習慣妻做的口味?
又要農曆過年了,每到過年吃起鹹年糕,都會不由得想起兩位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