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長老曾對大師有感而發的說:「現在的人,常說要修行,其實只不過是將修行當作『懶惰』的代名詞而已!」這句話成為大師數十年來自我警惕的座右銘。的確,若修行的目的只為了圖個人的清淨或逃避現實的藉口,那麼,就稱不上「修行」,頂多如現代新興的名詞,叫做「宅男」或是「宅女」。
回想自己也曾有過「離世而居」的想法,天真的我告訴母親:「我想住在我們家的山林中,把山寮整理一下,種一些青菜自給自足。」母親當下反問我:「妳吃青菜就飽了嗎?不用吃飯嗎?沒水沒電妳怎麼煮?山上都是蚊子和蟲蛇,妳敢睡在那兒嗎?」
回想曾有過這種想法,現在只覺得啼笑皆非;仔細反省,當時只是為了逃避考試及就業壓力,只因不能突破自己的弱點,不能勇於承擔而生起的一種「駝鳥心態」。
俗話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而我認為:「一個長不大的孩子背後,多半有一位能幹的母親!」因為凡事由母親一手包辦,所以孩子成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白痴,更嚴重一點則變成草莓族、啃老族,禁不起一絲絲勞苦、挫折、委屈,不能走出去服務大眾、自食其力,最後只能待在家裡,躲在父母親的羽翼下,啃食父母親的老本。
我自許不能成為這樣的小孩,因此當學生的時侯,就盡學生應有的本分,認真學習、研究;出外就業謀職,就樂於工作,發揮所長、利益大眾;在工作之餘,參與公益服務,為社會盡一份心力,與人廣結善緣。我自愧雖不能如祖師大德有偉大的作為,但我努力如海綿般不斷吸收學習,也自許成為乾淨的、向上的、無漏的容器承接法水,在當下的因緣條件下盡本分,完成當下的任務,就是不愧對因果的修行方式。
大師一生倡導人間佛教,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那麼,人間的一切就都能如理而行、圓融和諧,如此,又何須一定要到哪兒去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