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赤蛙的體型嬌小,背部為翠綠色或黃綠色,體側各有兩條鮮明的金白線。一九○九年由美國博物學家John Van Denburgh在台北八里地區首次發現,因而取名為台北赤蛙。牠們原本棲息於台灣西部低海拔沼澤、埤塘、水田與灌溉溝渠等內陸淡水濕地環境,但是近十年來,因為棲地消失、零碎化、農藥使用與水田休耕等因素,台北赤蛙數量逐漸減少,已經瀕臨絕種。目前僅在新北市、桃園縣、台南市與屏東縣等四個地區還有少數的族群分布。
台北市立動物園從一九九九年開始進行台北赤蛙的域內保育工作,包括長期野外族群監測、野外棲地與族群普查、棲地維護與改善,以及保育教育推廣。其中,野外棲地與族群普查可以協助研究團隊了解台北赤蛙的分布現況,以及台北赤蛙對環境的需求條件。
研究團隊自二○○九年至二○一一年間,逐年針對北海岸地區展開台北赤蛙棲地與族群量普查,調查範圍包括三芝、石門與金山等區域的埤塘、草澤與水田環境,三年來總共調查了七十一處溼地。調查結果發現只有五處溼地有台北赤蛙棲息!其共同特徵為位於低海拔山區,周圍為次生林環境;溼地水面有水生植物可供台北赤蛙棲息;鄰近溪流或水圳旁,有水源流入補充。
然而,這五處棲地水域面積小、分布範圍小且集中,且台北赤蛙的族群量少。調查過程中也發現,北海岸地區許多原本為水田的溼地環境,因為休耕、廢耕或轉成旱作,導致台北赤蛙棲地的消失。
調查結果凸顯出大台北地區的台北赤蛙,目前正因為棲地消失、族群量少、族群分布局限、沒有足夠的成體繁衍下一代等因素,而面臨滅絕的危機與威脅。如果沒有積極採取保育與復育行動,台北赤蛙可能會在大台北地區消失!
未來台北市立動物園將持續進行台北赤蛙保育計畫,著手建立台北赤蛙的人工繁殖技術,做為復育工作的基礎,並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合作,積極復育與維護水田等溼地環境,提供完整健康的棲息地,讓台北赤蛙細小、特殊的單音鳴叫聲「嘰 ~」不會在大台北地區成為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