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主張,父母要成為有「威信」的父母,在家裡維持一定的秩序,好讓孩子有安全感;然而,在例行的秩序和規律中,還是可以擁有一些彈性,以因應實際的需要。
例如:也許老師要求明天要帶一樣美工材料到學校,不巧是家裡沒有的,那就得先出門去買(否則吃過飯文具店都打烊了,上哪兒買去?),等東西買回來再做飯,那就可能要八、九點才吃得到晚餐。又如:可能孩子有一顆蛀牙需要處理,跟牙醫師約不到更合適的時間,只好在吃晚飯之前去。這些,都是時有所聞、經常發生的事。
有時候,不見得有需要外出的事情,而是我為了孩子的身心需要而臨時改變開飯的時間。
譬如:孩子回家時看起來有點沮喪,好,那就不急著煮飯,先準備一些水果或點心,坐下來跟孩子聊一聊,也許聊著聊著,孩子會不經意地說出困擾他的事。既然吃了點心,肚子不太餓,那就先做功課,或先洗澡;偶爾晚一、兩個鐘頭開飯,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也曾碰過孩子放學後去打球,回家時一身臭汗,還口渴得要命,你怎能要求孩子在這種時候不喝水呢?於是,灌了一肚子的水之後,暫時也不餓了,倘若你還是「按時」開飯,孩子吃不下,不是可惜了你精心烹調的美食嗎?
因為不需要趕著在某個特定時間前,張羅出一桌的飯菜供全家享用,我有了更從容的態度,可以面對孩子拋出來的各式問題;也因為不需要強迫孩子在不餓的時候吃飯,餐桌上的氣氛更加和諧。一直以來,我和我的孩子都喜歡這種從容。
一般說來,學齡的孩子因為第二天要上學,睡眠不足會影響第二天起床的狀況,因此我一定會抓一個「最後」的時間,所有的夜間活動會在那個時間之前完成;不過,先做哪一件事的先後順序,那就很難說了。假如出現上述的事情而延遲開飯,我會要求孩子們先去做功課,因此,多半不會影響到睡覺的時間。總之,我認為父母要把握的是大原則,而不是瑣碎的細節。
倘若堅持「一定」要在什麼時間開飯,那些死板板的時間只會把自己困死。對一些職業婦女來說,沒有什麼比「按時開飯」更讓人壓力倍增的了!當然,身為負責家中三餐的人,若想擁有一些彈性,可能需要幾個條件:條件一:沒跟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住在一起(通常老人家很難忍受這種時間表);條件二:你的另一半也是個有彈性、能變通的人。假如你家沒有這種條件,而你又很難說服他們,那還是「照表操課」吧!
(作者為國內知名心理諮商師,本專欄於每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