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皇菜美佳餚

文/戴永夏 |2012.01.18
869觀看次
字級

龍是我國民間備受歡迎的「動物」。自古以來,人們既把牠當神靈供奉,又用牠來美化生活,創造出多姿多采的「龍文化」。

而在餐飲美食上,也常將龍的形象、龍的精神賦予美味佳餚,烹調出各式各樣的「龍菜」來。

我國各地以龍命名的菜餚很多,如山東的「龍眼鳳肝」、江蘇的「龍鬚魚麵」、福建的「龍身鳳尾蝦」、黑龍江的「飛龍湯」、北京、遼寧等地的「遊龍戲鳳」等,都是久享盛譽的名菜。

這些菜之所以聞名,固因本身品質優良,烹飪技術高超。也由於都沾上了「龍澤」,便豐富了形象,便更加富有魅力。

也有的「龍菜」,是古人真正崇尚的「龍肉」。僅管今人看來,中國龍是想像中的「動物」,但古人卻認為,龍不但真實存在,而且龍肉是絕佳的「美味」,《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晉書‧張華傳》都記載過極品龍肉的美味。這些傳說雖有些荒誕,卻在豐富了「龍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飲食文化。

還有的龍菜,既是美味佳餚,又有政治意含,甚至還關係到帝位之爭和江山更替。如湖北鐘祥縣的「蟠龍菜」,明代就聞名遐邇,是明宮「皇菜」之一。這道菜來源傳說如下:

明武宗臨死前,曾傳旨給敕封在外地的兩個兒子,誰先進北京誰就繼承帝位。封在湖北鐘祥縣的興王朱厚熜為免去回京路上的許多麻煩,決定扮成欽犯,並令廚子製作一種吃肉不見肉的食品。其中一位廚子受番薯外形的啟發,他把魚、肉剔骨去皮,剁碎混在一起,加上各種作料,做成一條條外包雞蛋皮的「番薯」。

朱厚熜一路吃著這樣的「番薯」,營養又節省時間,因而搶先進了北京,登上龍廷,成了「嘉靖皇帝」。

因這道「番薯」菜保皇有功,因此被嘉靖皇帝欽賜為「蟠龍菜」,從此聲名鵲起。明代詩人樊國楷曾寫詩讚此菜:「山珍海味不須供,富水春香酒味濃;滿座賓客呼上菜,裝成卷切號蟠龍。」

後來,蟠龍菜又有新的發展:以瘦豬肉、鮮魚片、雞蛋清、綠豆粉、蔥白、胡椒等為原料,剁成泥餡,用紗布過濾後加其他作料拌和,再用蛋皮包裹,最後盤成龍形,入籠蒸熟即成。因此菜造型生動,香味綿長,深受人們歡迎,故被作為特色名菜佳餚列入《中國菜譜》,享譽海內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