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是既定政策,免試升學則是教改目標,教育部希望上路之前的過度期,以漸進方式達到多元免試入學精神,但部分以「明星高中」自許的學校,卻以不同理由,討價還價,不肯按要求的比例,釋出免試入學名額,或以變相方式,把名額給水平較高的市區國中,偏鄉學校甚至掛零,引起教改團體抗議。教育部官員表示,正在審查各校的免試簡章,若學校不按規定,教育部絕對不會放行。
「有教無類」是由孔子倡導,也是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抱負,但因升學掛帥,成績為先,使得教育扭曲,本末倒置。加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學校和老師只把精神放在考試成績,培養許多會讀書、不會做人做事的「書呆子」和「考試機器」,社會因而有了強烈檢討,要求教改之聲四起,因而政府決定加快推行十二年國教,減少考試荼毒。
成績只是學習成果的檢定,並非教育目的。部分學校會堅持以成績選定學生的迷思,主要以分數認證,讓好學生提高學校名聲與品牌,讓「明星」光環聚焦,容易招到學生。
但觀念在改變,民主開放,價值多元的社會,要求是公平正義,無論城鄉、貧富、賢愚都應給予同等教育機會,「一個都不能少」則是最起碼的精神,學校和老師沒有權力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何況教育隨著現實「質變量變」,學生不再以成績為唯一評量,而是尊重每個人的特性;有人會讀書,有人有創意,有人會運動,有人擅長藝文……學校應因材施教,而不是套上一個模式,以考試論高下。
少子化使學生質量改變,競爭更激烈,有學校走火入魔,更強調成績,使一些明星學校不敢開放免試升學門檻,但學校應思考,好的學生固然要教育,不好的學生更要教育,這才是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胸懷。
學校應把免試升學名額釋放出來,不要再討價還價了!
落落長(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