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從很小的時候,就不時在別人的誇獎聲中長大,不只是爸媽、親人,只要接觸過他的人,都覺得這個孩子與眾不同,聰明、機智又靈活。從小聽讚美聲聽習慣了,小智也認為自己很聰明,進入幼兒園以後,學校更以他為榜樣,經常指明要他擔任示範教學或演出的主角。
然而,一年又過一年,小智已經四年級了,他自覺聰明的自我意識,並沒有展現在後來學業的表現上。小智的媽媽告訴我們:「小智的智力測驗分數很高,有些學習他很快就能上手,但是遇到他不擅長的東西,他就會馬上說:『我不會』,連嘗試都不願意,有時甚至就直接放棄了。」
媽媽回憶道,在小智一年級的時候,注音符號一直學不好,二聲、三聲常搞不清楚,每次考注音他就生病;到了數學的四則運算部分,小智也因為過程太複雜,對於學習顯得不耐煩。媽媽不斷跟他講道理,讓他知道:「你很聰明,不代表你不必用功。」好說歹說,才好不容易讓小智進行補救教學。
其實,國外學者十幾年前就有共識:許多資優生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與重要性,他們經常覺得「我辦不到」,對自我的標準很低。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調查中發現,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的美國父母認為,誇孩子聰明很重要,便經常把「你好聰明」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有些父母還會在孩子的房門、冰箱或便當盒裡,放進這樣的讚美小卡。孩子的世界裡充滿了「你很棒、你真了不起」之類的讚美語。父母認為,如此,孩子就會在心中擁有「自以為聰明」的意識,而不畏懼任何的學習。
然而,卡蘿‧杜薇克教授(Carol Dweck)卻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讚美對小孩的影響中發現:一旦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難,這種誇獎反而會製造反效果。在實驗中,當研究人員告訴孩子:「不錯喔,你一定很聰明。」時,孩子會在第二次選擇較簡單的題目;若研究人員告訴孩子:「不錯喔,你一定很用心。」高達九成的孩子會選擇較難的題目。
杜薇克在研究摘要中寫道:「誇孩子聰明,等於是告訴他,為了看起來聰明,就不要去做錯誤的冒險。
因為當孩子遭遇失敗時,必須得找出解決方法,因此讓自己變得不聰明,而得花更多時間責備自己;相反的,強調努力可以獲得成果,才是給孩子可以自己控制的變數。」
再舉另一個例子,一位孩子在無意間塗鴉出一個漂亮的圖形,為了鼓勵孩子,爸媽就會拍手叫好:「你畫得真好。」接下來幾天,孩子會繼續畫畫,讚美詞也同樣上演。接著,再過幾天,孩子可能突然就不畫畫了。
類似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一開始孩子覺得畫畫很好玩,而且只要他畫,就會受到鼓勵,可是孩子還小,他不知道該畫些什麼,所以他的心裡很擔心,擔心自己不會畫,會露出馬腳,所以乾脆就拒絕不畫了。
因此,一直讚美其實不一定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給孩子灌了太多迷湯以後,孩子反而失去了挑戰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