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選甫過,不過選舉議題仍持續在發酵,不僅大眾新聞媒體報導各方,臉書等社群媒體也一片哀淒或慶祝留言。精神科醫師說,選民情緒起伏難免,現今流行的社群媒體,是極佳紓壓管道。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就像一顆石子丟進水里,必定泛起漣漪,眾所關注的大選,一定會引起不少人情緒波動,但是「漣漪、水波」將逐漸淡去,約一至二周的情緒波動並不構成問題,透過足夠的休息、紓解,讓情緒、生活儘快恢復平常。
張家銘說,紓解選後症候群情緒壓力的方法,可透過「訴說」、「書寫」等方式,也需要獲得親友的「支持」,從此來看,在臉書、部落格發表意見或感言,同理的朋友按「讚」等方式給予支持,就是很好的紓解模式。
除了直接表達的方式,張家銘建議,也可透過唱歌紓解壓力,或走出戶外,一方面透過運動紓解壓力、增加快樂荷爾蒙,也把自己暫時「隔離」電視節目等討論、減少刺激。
他提醒,敗選候選人容易在第一時間出現「受傷感」,不過選後約一兩個月,仍偶見敗選方的競選幹部食慾不振、失眠或生活無法恢復正常,因在檢討過程,候選人或民眾易將失敗「歸因」於幹部,旁邊親友應盡可能讓他們有訴說、紓解管道。擺脫失落,也應重新訂定新目標,如果憂鬱、焦慮感仍久久不散,建議諮詢專業心理師、醫師。
醫師特別叮嚀,如果選後兩周心情都還處在失落、低潮、憂鬱、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的情況下,最好盡快到精神科就醫;或是民眾感覺胸悶、頭痛、噁心想吐、喘不過氣,到心臟科或神經內科檢查沒有異狀,就有可能是情緒所引發的不適,也建議應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