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詩禮之家的詩禮菜

戴永夏 |2012.01.09
1043觀看次
字級

山東曲阜的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是孔子的嫡系長子、長孫世代居住的府第,素有「天下第一家」之稱,也是最具東方文化傳統的「詩禮之家」。由孔府歷代名廚精心創製、逐漸形成的「孔府菜」,是中國著名的官府菜之一,也是中國飲食餚饌中的極品之作。它不但風味獨具,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尤其「詩禮銀杏」等傳統名菜,既是美味,又是「美文」,詩禮相諧,含義深遠,可謂典型的「詩禮菜」。

「詩禮銀杏」傳家風

「詩禮銀杏」是孔府宴會用的名菜之一。它的寓意,來自孔子教子的故事。據《孔府檔案》記載:孔子為了教子學詩習禮,曾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主。」此後這教誨便成了傳世經典,孔子的後裔也自稱生於「詩禮之家」。 至宋代,五十三代衍聖公「孔治」又在孔廟內建了一座「詩禮堂」以作紀念,並在堂前栽了兩棵銀杏樹。

「詩禮銀杏」這道菜的主料銀杏,就取自「詩禮堂」院內的銀杏樹。這兩棵樹雖歷經千年滄桑,至今仍枝繁葉茂,蒼勁挺拔。特別是那棵雌銀杏,年年果實累累,而且肥大飽滿。孔府廚師將樹上銀杏摘下,趁鮮去除外殼及果內脂皮,將果仁放入開水鍋中汆過,除去異味,放入白糖、蜂蜜調製的湯液中,煨至酥爛時盛在盤中,謂之「蜜臘銀杏」。這道菜呈琥珀色,鮮美異常,有醒神明目等功效,很受賓客歡迎。

「陽關三疊」送別情

「陽關三疊」,也是孔府菜中的名菜。它是將雞脯肉泥,加入蛋黃、精鹽、料酒、蔥椒等作料,再用嫩白菜葉分隔疊為三層,放進油鍋炸而食之。這道菜色澤金黃,吃起來外酥裡嫩,一般多用於餞行宴會,以此表達主人的送別之情。

它的菜名和寓意,乃源自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後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送別的名曲,謂之〈陽關三疊〉。

此菜疊為三層,形成三種顏色,即所謂「陽關三疊」。而此三種顏色即代表「三戒」,其意出自孔子在《論語‧季氏》中說的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御筆猴頭」帝王墨

「御筆猴頭」是孔府廚師選用「八珍」之一的名貴原料猴頭菇為主料,配以雞茸等製成毛筆形狀,經清蒸而成的菜品,它也是孔府的傳統宴席名菜。孔府滿漢大宴中,最精采的菜品有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等二十四珍,御筆猴頭就是上八珍中的一珍。

「御筆猴頭」造型奇特,寓意深刻。所謂「御筆」,即古代皇帝批閱公文所用的筆,歷史上也稱皇帝墨跡為御筆。由於孔家的特殊地位,孔府、孔廟、孔林中,保存了數量眾多的歷代皇帝所賜的筆墨真跡。以「御筆猴頭」來喻示這些帝王御筆,既能顯示孔府的收藏宏富,並可提升「詩禮之家」的社會地位。

「帶子上朝」顯殊榮

「帶子上朝」又名「百子肉」,是一道反映衍聖公府特定門第的典型菜。

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慈禧過六十歲生日時,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攜妻陶氏隨其母彭夫人進京為慈禧祝壽。當他們返回曲阜時,族長特地設宴接風。內廚為討好衍聖公,以五花豬肉、蓮子等製作了一道名菜,取名「帶子上朝」,其意是頌揚孔氏家族自明代就有的「攜子面君」的殊榮。此菜工於火候,酥軟香甜,爛而不糜,肥而不膩,入口則化,故深受歡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