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法融禪師在牛頭山開法,世人因而稱法融一系為牛頭禪,其宗風以「休心不起,本來無一事」為悟,以「喪己亡情」為修,牛頭禪傳至道欽時,深受唐朝代宗崇敬,賜號「國一」,道飲門下有鳥窠道林禪師,鳥窠禪師曾與白居易問答而馳名於世。
道林,原杭州富陽人,九歲時出家,拜謁道欽禪師而得到正法。當時,秦望山有一顆老松,枝葉繁茂碩大,盤屈如蓋遮天,道林便棲息樹上,人們因而稱他為「鳥窠禪師」。後來,又有喜鵲在他身邊築巢,人們又稱他為「鵲窠和尚」。
《景德傳燈錄》卷四,便載有道欽禪師和白居易的對話: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郡,因入山禮謁,乃問師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矣!」
白居易:「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白居易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三歲孩兒也能恁麼道!」
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遂作禮。
當時,白居易在杭州為官,一日,入山拜謁道林禪師,一見鵲窠,驚呼鳥窠和尚住在樹上極危險,道林卻反稱白居易作太守更危險,白居易以身居要職,安全無慮,疑惑地請教禪師何險之有。禪師指出,正是官居太守,身處名利場,欲利環伺,如薪火相交,吾人的自性(佛性)被欲利所淹沒,這難道不危險嗎?
禪師的意思是說人的身體,如同堆積的柴薪一般,而人貪欲的心就如同火苗般,當貪欲心念一起,就會薪火相交,竄燒全身,則身心俱毀,這情形比住鳥窠之中,高樹之上還要危險。
佛教將身心滅意,返本還原,比喻為「薪盡火滅」,人的軀體之毀壞固然是一種危險,但吾人若喪失了自性,不能認清真如本性,生活於欲利的火宅中,卻是更大的危險。
後段是白居易請教佛法,在鳥窠禪師看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三歲小孩都懂得的簡單的做人道理,但是「易知未必易行」,三歲小孩知道的事情,八十歲的老人卻未必做得到。
書作:「薪盡火滅,佛法大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做不到。」
禪畫:「道林禪師鳥窠和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