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百寶箱--薪盡火滅的禪法 鳥窠和尚與白居易

李蕭錕/文‧圖 |2006.09.06
752觀看次
字級

    唐代有法融禪師在牛頭山開法,世人因而稱法融一系為牛頭禪,其宗風以「休心不起,本來無一事」為悟,以「喪己亡情」為修,牛頭禪傳至道欽時,深受唐朝代宗崇敬,賜號「國一」,道飲門下有鳥窠道林禪師,鳥窠禪師曾與白居易問答而馳名於世。
 
道林,原杭州富陽人,九歲時出家,拜謁道欽禪師而得到正法。當時,秦望山有一顆老松,枝葉繁茂碩大,盤屈如蓋遮天,道林便棲息樹上,人們因而稱他為「鳥窠禪師」。後來,又有喜鵲在他身邊築巢,人們又稱他為「鵲窠和尚」。
  
《景德傳燈錄》卷四,便載有道欽禪師和白居易的對話: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郡,因入山禮謁,乃問師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矣!」
 白居易:「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白居易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三歲孩兒也能恁麼道!」
 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遂作禮。

 當時,白居易在杭州為官,一日,入山拜謁道林禪師,一見鵲窠,驚呼鳥窠和尚住在樹上極危險,道林卻反稱白居易作太守更危險,白居易以身居要職,安全無慮,疑惑地請教禪師何險之有。禪師指出,正是官居太守,身處名利場,欲利環伺,如薪火相交,吾人的自性(佛性)被欲利所淹沒,這難道不危險嗎?
 
禪師的意思是說人的身體,如同堆積的柴薪一般,而人貪欲的心就如同火苗般,當貪欲心念一起,就會薪火相交,竄燒全身,則身心俱毀,這情形比住鳥窠之中,高樹之上還要危險。
 
佛教將身心滅意,返本還原,比喻為「薪盡火滅」,人的軀體之毀壞固然是一種危險,但吾人若喪失了自性,不能認清真如本性,生活於欲利的火宅中,卻是更大的危險。
 
後段是白居易請教佛法,在鳥窠禪師看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三歲小孩都懂得的簡單的做人道理,但是「易知未必易行」,三歲小孩知道的事情,八十歲的老人卻未必做得到。
 
書作:「薪盡火滅,佛法大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做不到。」
 禪畫:「道林禪師鳥窠和尚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