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源》經典名句】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2.01.06
20468觀看次
字級

編著/文心工作室

名句誕生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卷三‧蔡邕‧飲馬長城窟行》

讀懂名句

看那河邊長滿了一片綠色茂盛的小草,綿綿的無邊草群使我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遠方的他再怎麼想念,他也不出現,所以昨夜我夢見他。他一下在我身旁,一下又遠在他鄉。身影在他鄉四處飄泊,實在很難相見。桑樹落葉了,我知道天已起風,海水稍涼,我知道天已寒冷了,他可體會孤單的滋味呢?

名句故事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乃刻畫出思婦引頸企盼夫君早日歸來的內在心聲。這兩句詩可以想像成一個電影畫面,一位婦女在河邊散步,眼中所見盡是一片無盡的綠色芳草,這令她想起當年一起牽手漫遊的情人,也同樣在這美麗的河邊散步,而綿長不斷的回憶頓時拉回現實世界。

通常無法滿足的願望,會冀望在夢中實現。所以「夢見在我傍」是夢見丈夫陪在身邊,解除孤單的警報;「忽覺在他鄉」又亮起丈夫遠離的紅燈。此刻的她內心千迴百轉,那麼到底何時才能平靜呢?答案是看到信件。

詩的末段寫著「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是說友人代夫君送來一封信。古人有時會把信件置於木魚之內,以示私密之物。故信件多有「雙鯉」、「魚帛」、「魚書」等代稱。

《史記‧陳涉世家》載:「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入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是說秦末大亂,陳涉、吳廣揭竿起義,陳勝將重要信件放入魚腹中,信中寫著「陳勝王」的紅色字樣。

秦末時魚腹中的信件上寫的是政治上的語言,目的為起義而宣傳用,而本詩寫的是親情上的語言,「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遠方的丈夫叮嚀在家孤苦的妻子,要她保重身體,不要擔心他。至此這位思婦才有甜蜜的感覺!

本詩的版本可參看《玉臺新詠》、《昭明文選》、《樂府詩集》等書,「青青河邊草」或作「青青河畔草」;「展轉不可見」或作「展轉不相見」;「上有加餐食」或作「上言加餐食」;「下有長相憶」或作「下言長相思」。

新說名句

本詩是東漢時期的作品,作者可能是無名氏,也可能是蔡邕,題目是〈飲馬長城窟行〉,但在歷代的流傳過程中,「青青河邊草」反而較有聲名。如東漢〈古詩十九首〉中,也有相似的句子,「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又西晉傅玄〈青青河邊草篇〉中有「青青河邊草,悠悠萬里道」;唐代張仲素〈秋思贈遠〉:「為問青青河畔草,幾回經雨復經霜。」

直到現代瓊瑤的愛情小說《青青河邊草》,故事敘述兩位孤女青青和小草的生平遭遇及愛恨情仇。又改編成電視劇,也編成歌曲,開頭兩句是「青青河邊草,悠悠天不老。」

〈飲馬長城窟行〉這一樂府古題中,此曲的產生是敘說軍人騎馬出征,經過長城,人馬俱疲,馬兒在長城下的泉窟裡可飲水解渴,而婦人有感於此,於是作了此曲。此詩起源乃自一婦女口吻敘說思念征戰軍人的歌詞。之後魏晉至唐代則有魏文帝、陳琳、陸機、沈約、王翰、王建等十幾人仿作,大都是描寫征戰軍人之悲苦,兼及思婦之孤寂。

大概是「青青河邊草」這句,淺顯易懂,又能琅琅上口,加上草這意象隨處可見,常觸動女人心緒,所以生命力才會歷久而不衰吧!

(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