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建設公司宣布,今年新建案開價將調降兩成至兩成五,公司董事長舉例,台北市士林的建案,每坪開價從一百二十萬元調降至九十萬元。
媒體報導後,有人叫好,認為是政府打房奏效,也有人認為能提振低迷的房市,但「微收入」的庶民還是感嘆,認為房價仍高,買房還是可望不可及。
食衣住行育樂是民生大事,房子更是遮風避雨、安身立命的窩,台灣由於人稠地狹、寸土寸金,加上投資客炒作及建商牟取暴利,使房價超乎尋常偏高,大台北都會區動輒一坪五、六十萬元起跳,即使郊區也不遑多讓,薪水階級要不吃不穿十幾年才買得起,在什麼都漲薪水不漲下,養家活口已不易,買房更是奢望,加上高房價加劇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不公義,成了民怨之首。
政府不得祭出奢侈稅、居住正義五法等打房,期望回歸合理房價,但問題是市場不能靠政策打壓,要以供需機制平衡。
百姓期望的是平價住宅,讓他們在縮衣節食之餘,還有能力買間小房子,這是卑微的期望,也是起碼的民生需求,如何才算「平價」,也許認定有落差,但起碼應與平均所得、生活指數對稱,而不是以房價降百分之多少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