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了解我的創作學習過程之後,大都會覺得我非常幸運,因為,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十八九歲的年紀,就陸續受到王淮、余光中、洛夫、江兆申這些大師級師長的指點,無論思想、文學、書畫,都直接受益於大師們的教誨。
我出身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任何文藝的背景,沒有什麼志同道合的文藝之友,更沒有任何可以介紹我和這些大師們接觸的長者,我又如何可能在我還沒讀大學之前,就陸續得到這些大師們的教導呢?
除了王淮老師是中興大學的中文系教授,我是直接去旁聽他的課,因而有了進一步接觸的機會,其他幾位老師,在當時的我眼中,都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只能在報紙、雜誌上閱讀他們的作品,崇仰他們的成就,從來不敢想像我可以跟隨他們學習。
以前的資訊並不發達,不像現在有網際網路,任何人想要什麼資料,在google上「谷歌」一下,很快就有答案。
但在長期的閱讀和關注中,我慢慢知道這幾位大師們的工作地點,因此唯一可以與他們取得連繫的方法,就是寫信。
寫信給自己所景仰的大師,是非常緊張的,不但要打草稿,還要練習寫字,信的文字要乾淨清楚、要誠懇熱情,字得要工整慎重,還要去查「應用文寫作格式」,搞清楚如何稱呼對方,是直接稱先生嗎?還是要寫老師?要寫「文席座次」比較文雅、還是「收信平安」比較親切?信末要如何結語,要如何問候,是「時祺」好呢,還是「秋安」適當?
信末自己的署名,是要寫學生、晚輩或後學,都是有講究的,你不能一開始就說自己是學生,也不能在師長有所指教之後,還自稱晚輩,因為彼此的身分關係究竟定位何處,非常重要。古人有很隆重的拜師禮,正是因為「師徒關係」是彼此之間非常重要的承諾,如果稱對方為老師,那麼寫信的遣詞用句,就必須謹守學生的分寸,不可有絲毫逾越。
另外是寫信的格式,每一行段落的起頭,到底要空一格還是兩格,信中碰到要稱呼對方的時候,是另起一行,像古文那樣講究,還是就直接寫「您」比較親切?這種種細節我都非常慎重的去搞清楚。
不只信的格式要講究,連信封如何寫,也曾經很傷腦筋,例如,在中式信封上,右邊收件人的地址如果太長要如何分行,郵差才不會看錯,中間收信人的名字,要不要用比較大的字體,是不是要高於右邊的地址,姓名之後,需不需要空行,再寫先生或女士,先生或女士之後,要不要空一字,然後再寫「啟」、「收」等等,都一再參考各種應用文書籍的格式,而後才慎重決定一種自己覺得比較恰當的方法。
因為有過這樣的「摸索」,所以我才知道,原來寫信光是「格式」就有諸多講究,寫給不同的長輩,要有不同的尊稱、問候和署名,寫給平輩或晚輩,當然也有不同的格式和用語,至於手寫文字的字跡,無論如何當然都是力求整潔、漂亮,連用什麼筆也都費了不少心思去講究。
雖然用了這麼大功夫寫信,但其實我並不知道,收信的長者會不會回信,尤其是第一次寫信,總是忐忑不安,真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怕這些大大有名的詩人、學者、畫家,不會理會我這個冒昧寫信的小子。
所以,除了講究信的格式,最重要的是內容,你寫信給別人,總是要有一個主要的目標,而不能只是表達景仰,起碼,你得是真的有事要說、有話要問。
可是,問的問題也不能太淺、太深、太大、太多,太淺表示你無知,太深,其實常常只是故作成熟,太大,很難回答。寫信是很花時間的事,我想,很少有人會花太多時間給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回信。
所以寫信的長短也很重要,不能短得像打電報,也不能長得讓人不耐煩,總之,你要考慮到師長們的時間寶貴,不能什麼雞毛蒜皮的事都拿來煩人家。
因此第一封信怎麼寫,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一封幾百字的信,可能得重複寫數十次,錯字,重來,語氣不對,重來,字寫歪了,重來,文字太平淡,重來,太熱情,重來……,總而言之,一封文詞得體而內容適當的信,絕非想像中那麼容易。
然而就是這樣自我訓練的結果,讓我在寫信中慢慢領悟、體會到一些要領,也學會了文字創作的某些本事,什麼樣的文字會得到共鳴,什麼樣的表達方式不會讓人覺得反感,都在這樣不斷重複的摸索中,有了體會。
許多人初學寫作,總是太過表現文筆修辭的華麗,或者太過理直氣壯的表達,好像非得有很美麗的詞藻、直壯的氣勢,才算是文藝創作,對此,我有不同的意見。
任何文字,其存在的理由都是為了「溝通」,你寫詩、小說、散文,也是為了要有話要說,要讓讀者了解或感受到你的文字內容,如果寫的東西晦澀無比,讀者根本很難理解,那就失去了創作理由。
寫信,訓練了我寫作的基本能力──不但能寫,也懂得預測收信人的反應,這種理解文字和閱讀者的能力,大概不是習慣使用網路的現代人可以體會的。
現在網路、電子郵件太方便,很多人寫信都不懂禮貌,不但不懂禮貌,而且非常的粗糙野蠻。
寫信不管給誰,最好都要有抬頭(稱呼對方),先問候,然後才是寫信的目的。最後要有祝福、信尾要具名。
如果收信人不認識你,那就一定要先自我介紹。
我常常發現,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如何自我介紹,什麼話都敢隨便亂說,但寫起自我介紹,就有如千斤重石壓在筆上,不知從何下筆,有的洋洋灑灑一大篇,卻只是寫了很多字,完全沒有提供可以讓人了解你的內容。
我在部落格、臉書、書法班報名,都要求我不認識的人要自我介紹,常常發生一要求自我介紹,人就消失了的事。
這實在是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的事,一個人,怎麼可以只想和別人交流,而卻堅持不讓人知道你是誰?
有的人說,這是為了保護隱私,這我也完全不能同意,一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學歷、經歷,這些都不是隱私,而只是一個人的「基本資料」,我們和別人交往交流的時候,最需要的,也不過就是這些基本資料而已,而如果這些基本資料都不願意讓人知道,你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和你交流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