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神,又稱土地真君,主司四方土地,為鄉土保護神。其絕大多數沒名沒姓,居於各地之土地廟中,或於村頭,居處頗為簡陋。
土地之神,類似某一地方的鄉紳,過去稱為「社神」。因中國土地廣闊,一個土地神管理不來這麼大的地方,所以各地都有各自的土地神,有的地方以歷史名人來充任,如戰國時伍員、三國時期諸葛亮等。
明代,每里一百戶,立壇一所,祀五土五穀之神,由此土地神多了起來。民間對於土地神的信仰,可以說凡有人煙之處,都敬土地。
清翟顥《通俗編》卷十九引《孝經緯》載:「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古時社神,位高隆崇,而後世之土地神位卑權微,而且漸被人格化。
最早的土地神並無神像,多以石塊為之,後來才人格化。神像也增加為男女兩性,還有了土地廟。中國南方土地廟常貼有對聯:「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土地神源於遠古的土地崇拜,最初人們崇敬土地是因為土地能生長五穀,負載萬物,養育百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文化的發展,這種自然崇拜便轉變為人格神崇拜。土地不再是「封土為社」的那一方土,而是一個具有人格特徵的擬人神。
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治制度的完善,土地神便被視為與封建政權最底層官吏相當的一級小神。
在土地神人格化的過程中,各地土地神又先後有了各自的姓氏和名諱。此以道書所載為最早,六朝的《道要靈祇神鬼品經‧社神品》中就引用了《老子天地鬼神目錄》云:「京師社神……姓黃名崇……河南社神……姓『戴』名『高』」;另外,東晉干寶《搜神記》,宋代洪邁《夷堅志》、清朝趙翼《陔餘叢考》,以及清朝姚福均的《鑄鼎餘聞》都有對此類神話的記述。
在中國廣袤大地上,成千上萬的土地爺中有名有實的占極少數,大多是通用的土地爺、土地公。
一般的土地廟都很小,廟中的土地爺為泥塑或用石鑿成,其形象為一慈善的老者,頭戴烏帽、身著長袍、慈眉善目、躬背彎腰、銀鬚飄灑的白髮老翁,他旁邊的老婦人就是土地奶奶,因而民間對其多敬而不畏。
土地神在神界的地位並不高,管轄一村一里或一鄰的範圍,職位相當於村長、里長或鄰長。但由於此神為民守土,樂善好施,所以群眾基礎很好,由於跟當地人民的禍福生計息息相關,因此老百姓還是敬之畏之,俗云:「得罪了土地公,連雞鴨都養不活。」就是民眾敬畏土地公的體現。
老百姓還把土地神迎回家,放在神龕上供奉,左右貼上對聯:「地是黃金板,土能生萬物。」
隨著時代背景的改變,民間對土地公祭拜的信念也逐漸轉移,雖不再以農業為主,但對土地公的敬畏依然不減,不僅僅是農人所祭拜的神了,當民間許多地方大興土木建造樓房、橋梁等時,開工破土之際免不了也要祭拜土地公一番,以此來祝願工程順利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