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因外形像一把明晃晃的大刀,東南亞一些沿海地區稱之為「大刀魚」。體寬只有體長的十三分一,長相猙獰,頭部頗像鱷魚,滿口利齒,習性也像鱷魚那樣凶殘貪食。
方言相同的閩南和台灣人習稱帶魚為「白魚」,《閩中海錯疏》中載:「牠因狹長而側扁如帶,故稱『白帶魚』;全身銀白色,熠熠發光,又稱『白魚』。」
另外,清代胡世安著的《異魚贊閏集》將帶魚比喻為西王母侍女的腰帶。清初詩人宋琬的〈帶魚〉 詩讚道:「銀花爛漫委銀筐,錦帶吳鉤總擅場。千載專諸留俠骨,至今匕箸尚飛霜。」
我國古籍一直把帶魚列為無鱗魚,其實帶魚也是有鱗的,只是由一層薄薄的「人夜燦然有光」的銀膜組成,據說許多假珠寶閃閃發光的表層就是用帶魚鱗製成;《名醫列錄》等古醫籍也有使用帶魚鱗治病的記載,長期以來,沿海漁民外傷出血,習慣刮帶魚鱗敷患處,效果很好。
在龐大的魚類家族中,帶魚也可稱得上是「壽星」。二○○二年八月二十一日上午,福建長樂市梅花鎮碼頭上,一條特大「帶魚王」吸引了許多人爭相目睹。這條帶魚長四百六十五公分、圍寬五十公分、重達七十三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