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庇保庇‧民間俗神譜】 床神——周文王夫婦

主編/汪小洋 世界書局提供 |2011.12.27
1977觀看次
字級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睡眠休息、養兒育女之事都離不開床榻,既然人們的生活起居離不開床,那麼為了歇得安穩踏實,美夢連連,祈求安寢無憂,夫婦和合,自然要請出床神來保佑自己了。

「多子多福」、「兒孫滿堂」,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幸福觀,所以人們最重視子嗣問題。一直以來,床公床母沒有畫像和塑像,他們到底是何許人也?

流傳最廣的說法,床公床母是周文王夫婦。民間有周文王生有百子的傳說,因此,周文王夫婦成為「多子多福」的象徵,受到民間新婚夫婦及求子者的膜拜。

《詩經》中,有「文王初載,天作之合」之句。按舊制,夫妻成親要有拜天地的儀式,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婚配乃天地所賜,結婚時要答謝。在答謝天地時供奉「天地龍車」(上圖),圖中龍車載來天帝,旁有天將天神圍輦護衛,圖中還有道教天尊騎鶴翔空,五龍騰繞,刻工簡古。

床公床母還有自己的「官名」。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嶽廟裡,正院西配殿叫「廣嗣殿」,裡面供奉的都是「送子娘娘」和「子孫爺」,主神叫「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和「九天衛房聖母元君」(左圖),這男女二神據說就是床公床母,他們那長長的名字,即床公床母的官名。

祭祀床神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宋代,詩人楊循吉就在〈除夜雜詠〉中寫有「買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的詩句。在《清嘉錄》裡亦有記載:「以酒祀床母,而以茶祀床公。」在祭床神時,以茶祀床公、以酒祀床母,將茶、酒、糕點及生果放在睡房拜祭,祈求終歲安寢。自唐宋以來,床公床母便成了每個家庭的護身符。

一些地方在結婚安置新床時要拜床神。婚禮禮拜床神,是希冀床神保佑新婚夫婦從此如魚似水,如糖似蜜,姻緣圓滿,日子和美。

人們多按一對新人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等來安置床位。舉行婚禮時,入洞房時都要拜床神,新婚夫婦婚禮當晚更要祭拜床神,以示婚姻美滿,多子多福。

新婚之時,也會舉行壓床儀式,通常在祭拜床公床母之後,命一小男孩在床上連續翻跟斗,「利市」婆婆則在一旁念唱:「翻過鋪生男兒,翻過來生秀才,翻過去生進士,翻個圈中狀元。」為的是保佑新婚夫妻從此魚水和諧,姻緣美滿。清代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裡對此即有描寫。

在家庭中,床公床母的神位一般都設在產婦的房中,產婦在臨盆前要祭過床神,企望他們保佑母子平安。此外,婦女生孩子、小兒出疹時,皆要祭拜床公床母,故民間信仰的床神也是婦女與小兒的保護神。至今在南方地區,仍有母子共同祭拜床神的習俗。

江蘇靖江縣至今仍流傳著產婦臨產時,由婆婆在媳婦房內敬床公床母的習俗。拜法是設案桌,供紙馬,點香燭,然後叩頭作揖,請床公床母保佑媳婦順胎生養。

民間還以床母為兒童的保護神,說她能庇護小兒的成長。床母一般沒有塑像和畫像,有時在床頭擺上一隻插著焚香的粗瓷碗,就代表床母的神位了。

在漳州地區,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在床上擺上飯菜敬床神,稱為「婆者母」。潮州地區則叫「公婆母」,生了小孩的母親要設「公婆母」神位(以插著焚香的粗瓷碗作象徵)。

過去在廣東潮州,孩子(有時僅限於男孩)滿十五歲時,民俗都要舉行「出花園」儀式祭祀公婆神(床母),表示孩子已經告別童年。又因只限於十五歲以內的孩子,故床母又稱「十五歲神」。

祭祀床母以及舉行「出花園」儀式,有以下兩層意思:「出花園」是表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祭祀公婆神則是祈神靈繼續保護子女平安成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