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態,就是佯怒,假裝生氣,嘟起小嘴,皺著柳眉,橫白一眼,然後輕啐一聲,接著轉過身子,背對著人,暫時不作聲,也不回頭,更不理睬人,喊她也不應聲,這種嗔態,叫做嬌嗔薄怒,佯嗔撒嬌,介於已怒未怒、似怨非怨、半真半假、亦嬌亦媚之間,大部分男士遇到這項武器,只有棄甲投降,小心陪罪,要不,再演變下去,就要潸然淚下了。
「嗔」字,從「口」不從「心」,故與從心而生的怒、恨、怨等情緒程度不同,它只是把嘴巴嘟起來、抿起來就是了,並不代表心中真的生氣也。李清照有一首〈減字木蘭花〉詞云:「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髻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以一個女詞人寫出自己的心聲,要在郎君面前爭取「人比花嬌」,如果郎君回答得不如心意,那就會大發一頓嬌嗔了。
五代無名氏的〈菩薩蠻〉詞中也寫了兩句令人過目難忘的佳句:「一面發嬌嗔,碎挼花打人。」只用十個字,就把一個少女的嗔態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出來;明代詩人畫家唐伯虎也在一幅〈拈花微笑圖〉題詩寫得更調皮露骨:「昨夜海棠初著雨,折來對鏡比花妝;問郎花好奴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見語發嬌嗔,不信死花勝活人;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夜伴花眠。」好一個絕妙佳人!我們不妨閉目想像她那問郎、反應、揉花、擲郎、發嗔時的表情和姿勢,那該有多麼可愛。
清代女詞人來雪姍的〈小桃紅〉詞中也有妙筆:「欲語情還淺,似近身仍遠,眼底佯驚、眉間暗舞、嬌瞋剛半,怪千金難買此時情。」以一個女性來寫嬌嗔,寥寥數語,入木三分!
其實,少女撒嬌發嗔,無非是爭取男人的愛憐、呵護,所以聰明的女孩子,懂得適可而止,得了便宜又賣乖,皆大歡喜;千萬不要嗔過頭,弄假成真,遇上不解風情的人,彼此惱羞成怒,那就不好收場了。
女人的嗔態在主張清心寡欲的佛教看來,就是不端莊了。佛陀說女人必須改掉八十四態,其中第二十三到二十八態,幾乎都指出了女人嗔態的大缺點,佛說這些佯嗔、罵詈態都是女人求道的阻礙,必須徹底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