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平安夜發生失業高學歷者縱火憾事,有留美機械博士學位、並曾在大學任教的講師,失業一年多,疑因停車糾紛,涉嫌向鄰居住處及汽機車丟擲汽油彈,引發火警,幸好附近居民與消防隊及時撲滅,才沒有造成傷亡。
上周,有一名台大電機研究所碩士的街友,因連續破壞他人機車及砸破幼稚園玻璃,被扭送警察局,分析原因可能是無法適應社會,又和家人有誤會,才會當街友及搞破壞。
連續出現高學歷和反社會行為的強烈反差事件,令人唏噓。這兩件社會案件的共通點,除行為人都是頂尖學府的高材生外,兩人也沒有職業,以國家社會龐大資源造就的「棟梁」,竟淪為流浪漢和危險分子,對照政府近年來又大手筆挹注高等教育,顯得格外諷刺。
由於政府高教政策的短視,社會追求高學歷的氛圍,及家長望子女成龍成鳳,培養出一堆高學歷學生,但他們步入供過於求的人力市場後,要經歷擇優汰劣的現實考驗,和捉對廝殺的生存,而且還不能欠缺放下身段融入群體的EQ。
筆者認為,雖然看似個案,但何嘗不是各方培養人才的警訊,因此,對高學歷者除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及輔導就業外,個人修為及社會適應能力,不但不能忽視,更應視為專業學識的基礎,別讓失業高學歷者成為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竹寶(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