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Barber對「專業」的定義是,必須有系統性的知識、非個人自我利益及經由工會和道德規範,使人們在行為上行使高度自律。然而,台灣的新聞從業人員僅只少數符合標準。資本主義下的企管新聞學,使得各家新聞台使用淺碟式的播報手法,取得利益極大值,對於應然面的道德規範與系統性專業意理,早就拋之九霄雲外。
在監督主事者及反映社會真實的實然面上,則常遊走於個人及公共利益邊緣,使得同質化、商品化的場域缺乏少數聲音,更別說閱聽眾對公共議題的顯著性也降低,加上我國大多數媒體並無加入公會,在新聞自由內部化的影響下,工會力量更顯薄弱。
無論是最近模仿北韓主播李春姬事件或名嘴亂象,只要能夠操弄話題及迎合市場,作為文化事業的職責及擔任社會公器的角色,似乎就不再重要。借鏡年初日本NHK電視台在災難報導中,充分展現媒體素養,不但即時呈現空拍畫面,並隨時冷靜而詳實提醒民眾海嘯資訊,避免讓閱聽眾陷入焦慮,更不會加深「創傷症候群」。反觀我國媒體,僅將焦點放在災情慘況,不斷強烈播放,明顯看出我國媒體不僅缺乏人道關懷,也無深度處理。
新聞人員的神聖地位,並非來自頭銜,而是代表大眾維護「知的權力」,新聞部門的定位不該由上位者決定,唯有視工作為專業,而不僅只是一種職業,才能回歸原生於新聞產製下的自主性,更甚的是,心中那把道德的尺,即是最好的詮釋。
張如君(新北市/自由業)